2017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竟然由一位利用心理學放進經濟學的學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他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理論,顛覆經濟學界一直認為經濟行為是理性的定理。
經濟學課本通常教導我們:經濟行為是理性的,人會憑理性去找出最好、最優化的選擇。可是,塞勒發現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相反,我們的理性被感性影響,產生很多錯覺。
塞勒舉了很多例子,例如當他在大學教書時,發現大部分同學的分數都是B或B+這個中位數,即大約七十至八十分左右。不過,他又知道每當同學看見自己是七、八十分就會不高興,向學校投訴,或給老師評分特低。如果塞勒不想因取悅學生而亂給高分,他只有想辦法。最後,他將總分由一百加至一百二十七分,之後成績中位數變成九十至一百分之間。然而他們仍然是B或B+的成績。可是,當學生知道自己的分數竟然接近一百分,已經心滿意足,不再投訴。然而,事實根本沒有改變過,這就是人的錯覺。
不難發現,我們常常被人利用錯覺去蒙騙。人的「過度樂觀」心理,會導致人在看到股票時過度興奮,因而高估價格;人的「短視近利」和「缺乏自制力」心理,縱然知道某件事長遠對自己是好的,但因抵受不了眼前誘惑而沒做,例如退休安排。他人會利用人的弱點──如買樓,地產商會放風造市製造假象;又如政治上有很多語言偽術和偏頗的數據等。
人性的優點是:我們不是機械人,而是有感情的生物,但缺點是有時我們過分感性,容易被蒙騙。從前經典經濟學,便說明人是貪婪的動物。我會說,人就是過度貪婪反而容易變得失去理性,不夠冷靜,不夠細心。換言之,每次做決定時,不僅是理性和感性的作戰,也是貪婪與務實的拉鋸。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