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師行的工作,早已不再是物業估價服務。穿梭中港兩地工作多年的戴德梁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趙錦權表示,測量師行是服務性行業,需要按客戶要求改變自己,旗下團隊的工作,近年與高新科技息息相關,更要應用大數據,為客人分析發展潛力,提供一站式服務。公司既然以服務為本,趙錦權眼中,人才是公司的唯一資產,員工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他更看重理念,「管理就好像撐龍舟一樣,公司上下要有相同節奏才可以行得順暢。」
香港近年不時提及大灣區機遇,在大中華區工作多年的趙錦權認為,內地的發展藍圖內,除了粵港澳大灣區,還有長江三角洲地區,「長三角發展機會不會比大灣區細,亦同樣得到中央支持,現在一同發展,一同競爭。」
戴德梁行早前於蘇州及合肥設立辦公室,協助客戶打入長三角地區。他解釋,投資者如要在內地建立項目,除了通過公開投地,亦可以引入新科技產業。以蘇州為例,當地近年積極發展高科技工業園,包括生物科技、藥廠,趙錦權會為客戶提供資料及分析,「我們不止是幫人租樓買樓,更會利用大數據資料庫,有資料有分析的給予客人。」
助大企業管理園區
除了外國投資,趙錦權指出,內地愈來愈多大型企業有意物色地方建立基地,「他們的總部不是一幢樓,是整個區。」因此,戴德梁行除了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地方外,將來整個園區建成後,亦可以擔任物業管理的工作。
近年中港兩地均以發展高科技為目標,趙錦權認為,香港的科技發展須視乎整體土地規劃能否配合,「內地推動速度很快,香港相對慢。」本屆政府以「明日大嶼」填海造地為解決土地問題的目標,但他認為不應依賴單一方案,建議政府考慮以公私營合作形式,發展新界農地,「公私營合作是否一定等於官商勾結?在我的角度只要過程公開透明,市民會理解。」
明日大嶼勢掀人才荒
不過,趙錦權認為,刻下香港的問題除了土地不足,人才同樣缺乏。他以測量師為例,去年有百多名相關課程的大學生畢業,但單是政府過去一年已增聘七十多人,「私人公司瓜分剩下來的幾十人,怎會夠用?」他指出,若「明日大嶼」實行,本港房地產業界未來二三十年均會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大學有必要增加學額,盡早培訓人才。
既然人才難求,留住員工成為趙錦權一大學問,他坦言公司珍視員工,「我們是服務性行業,唯一資產就是人,所以我們很着重培訓。」戴德梁行目前在大中華區約有二千五百名員工,其中三百人位處香港,他笑言,其員工不時面見開發商及基金公司等客戶,過程儼如「揀卒」,「他見我們的員工表現好,就會挖角,所以客戶才是我們人才的競爭對手。」縱然如此,他亦不太介意,「由員工變成客戶,對公司生意未必是壞事,挑戰只是我們的培訓工作又要從新開始。」
管理如扒龍舟步伐要一致
「我們訓練一百個人,可能最後只有十個人留下,但他們就是公司的未來。」趙錦權選人,除了看才能,亦看其理念是否與公司相近,「不一定要完全一致,但最少要有一部分共通,因為他認同你的話,自然會主動幫你,不同意就很難做。」他更以扒龍舟形容,自己只是鼓手,提供發展節奏及方向,龍舟要走得快,關鍵在於成員節奏是否一致。為了確保步伐相同,他認為公司上下員工,都要有坦誠分享的習慣,「是建立一個大家庭,我常常跟年輕員工說,你當我是父親、朋友都可以,最重要是坦誠。」
趙錦權表示,戴德梁行近十年均有雙位數字增長,但在中美貿易戰下,他形容今年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挑戰巨大,「今年上半年生意未見明顯影響,下半年則仍須努力。」
團隊專責綠色項目
測量師除了要懂新科技,亦要學環保,趙錦權表示,近年公司設立團隊,專責綠色項目。
環保與物業息息相關,趙錦權表示,目前其公司已有團隊負責環保項目,其工作主要為客人的建築物申請綠色認證,當中會就建築物的前期規劃及建築用料提供意見,此外亦會檢視現有物業能否達致節能目標,「我們不少客戶是基金公司,他們講求回報,節省成本有助提升物業投資價值,因此與我們有關。」
他亦留意到,愈來愈多與物業相關公司,紛紛推出綠色債券,外國亦有專門投資綠色項目為主的基金,反映市場需求增加,其公司部門架構將配合市場轉變,並適時培訓員工,掌握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