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的夢境多數跟他的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對青少年說,要他們走出日常及上學期間所見所聞的框架,作一個超越式的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跟一些原生家庭殘缺或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談起就業夢想時,每每發現他們敷衍了事,對未來就業只有極模糊的概念,更遑論有夢想。
而現今文化流行「有圖有真相」,講求事事要看得見影像,故標題中的「思」改為英文的「SEE」可能更貼近現實:要讓青年人可以「SEE」(看得見),他們才曉得造夢。如何讓青少年看得見,激發他們思考未來,是令他們能開啟夢想的關鍵。筆者近來不時收到有關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爾(Afar)地區打仗的消息,我原本和當地毫無關連,但因十年前和朋友創立了一個國際人道服務獎項「The ONE」,而我們第一位得獎者正是從澳洲跑到當地服務婦女的Valerie Browning。從與她的通訊中讓我「看」見了當地的戰況和對民生的影響。否則,就算是在媒體上讀到了有關阿法爾的戰事,也絕不會引起我的興趣,更不會進入我的思考當中。這經歷教曉我,只有最真實的連结,甚至是親身的體驗,才能讓青少年朝着目的去思考、去發夢。在這方面,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正是為適齡青少年在暑假中安排工作體驗的佼佼者。
筆者有幸近年與CDIA的隊友見證了一批又一批中三至中五的同學,透過被安排到心儀行業的職場崗位中,清晰看見了行業的實況,又從前輩的口中,了解到在職場成功所需要的技能與心態,讓他們可以仔細思量,應否在該行業發展;或是應考慮其他行業,及規劃自己未來的升學路綫。整個計畫有賴於大量的專業人員及義工團隊的無私投入,幸而成績亦確令人鼓舞。猶記得CDIA顧問程介明教授說過的一句:「做職志教育,全世界無人做得像你們這麼細緻!」
現今世界變化的速度之快令人喘不過氣來,青少年在升學、就業的抉擇上不容易拿定主意,亦害怕下錯決定。要讓青少年認清自己在職場要走的路向,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協作實在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令青少年有機會看見未來、思考未來、為未來的夢想奮鬥。
撰文:方奕展
為國際扶輪3450地區前總監、中環海濱扶輪社顧問。多年來積極参與志願工作,範圍包括青少年發展、扶貧、教育、國際服務等。現為家庭議會及教育統籌委員會成員、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要讓青少年認清自己在職場要走的路向,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協作實在非常重要。](/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2206171032164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