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創意(文創)產業近年發展迅速,機遇處處潛力龐大,但在多方面仍存在局限與挑戰。嚴格來說,我們要區分着重社群教化需政府補助的「文化事業」與市場化具經濟產值的「文創產業」(或稱「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文創的表達是精神生活和美學素養上的追求,往往超越實用價值。文創也能提升社會團結和歸屬感,推動社會進步。很多人都同意文藝能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也承認商品化、市場化的文創產業可將藝術膚淺化,但卻同時認同這也是一個帶來更多人欣賞和逐漸提升鑑賞力的途徑,因此要找到好的平衡點。文創產業與教育產業一樣,本來就有爭議性的。文藝不可能完全產業化或商品化。筆者相信政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時,不會改變既有對民間公益文藝的補助。
香港文創產業在70至90年代發展蓬勃,例如電影、電視劇、武俠小說、動漫及流行廣東歌盛極一時,領先世界華人地區。回歸後這些行業雖停滯不前,政府仍不斷增加對文藝領域的公共開支。2009年政府提出「文創產業」為「香港六大新優勢產業」之一。2009年在經商局下設立「創意香港辦公室」, 設立了三億元創意基金推動創意產業,但發展一直緩慢,成效不彰。
目前民政事務局主管文化藝術,商務與經濟局主管電影及創意產業,古迹保育屬發展局,文藝教育屬教育局,時裝及出版等範疇由其他不同政策部門主管。避免政出多門,林鄭重拾上屆政府的初心,建議下屆政府拆局,增設「文化體育與旅遊局」(確實範疇和名稱仍待商議),加強文創政策統籌與協調。筆者期望新局能拆牆鬆綁,修改規章,提升軟件而非只基建硬件,多做文創推廣,確保自由創作空間與構建文創社會氛圍,特別是對小戶文創創客的扶助。未來文化局宜由政策專家而非通才政務官出任。現屆政府在餘下任期應作好準備,例如與立法會與業界做好前期諮詢。
文化土壤應以學校教育為核心,促進文藝發展要培養下一代的文化參與、素養及自信,懂得欣賞與尊重知識產權。作為恒生大學校長,筆者一直積極推動文創教育,包括四年多前協助創辦香港首個跨學科「文化及創意產業」學士課程,及「粵港澳大灣區傑出文創企業獎計畫」等。冀能與更多單位合作,為香港文創政策、藝術科技結合、人才培育與創業孵化等盡一分力,也望更多年輕人能築夢圓夢。
撰文:何順文教授
現為香港恒生大學校長。近年出版《領導的價值》、《企業管治新論》與《創辦人價值觀與公司文化構建:何善衡與恒生銀行早期文化》等書,後者在2021年獲香港出版學會頒發「出版獎」。他亦為多個本地與國際組織顧問、政府委員會成員及中環海濱扶輪社榮譽社員。
![文化土壤應以學校教育為核心,促進文藝發展要培養下一代的文化參與、素養及自信,懂得欣賞與尊重知識產權。](/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2206101040213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