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氣氛低迷,疫情下全球經濟下滑,各種問題叢生,年輕人覺得前路茫茫,未來該何去何從?據不同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希望由自己的夢想出發,嘗試闖出不一樣的事業。有人喜歡做獨立工作者(freelancer),也有人做身兼不同職能的斜摃族(slasher)。如果你對傳統職場不感興趣,如果你也渴望改變,可以加入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行列。甚麼是社會創業呢?傳統的創業家以賺錢為目標;社會創業家(以下簡稱社創家)則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賺錢是達到目標的方法。現今的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因為背後的文化、經濟、政治等系統互相影響和纏繞,所以社創家要深入理解問題的核心,才能針對目標社群的需要。此外,許多老大難的問題(如人口老化、環保、教育等)已不能靠傳統的方法去解決。社創家需要具備創新的思維,用新的方式、產品或服務去應對問題。例如社會企業「要有光」以創新手法推出「光房」計畫,去協助填補公私營房屋空隙,並把房屋和扶貧工作整合起來,甚至為政府的社會房屋政策提供一個新的切入點。
發展至今,社會創業不光是指成立社會企業。一般的初創公司、中小企,甚至大型企業,都可以運用它們的商業策略,解決社會問題。事實上,經營一盤有利潤的生意和做好事可以相輔相成,並行不悖。例如美國眼鏡商Warby Parker,用「買一捐一」的模式(即消費者每購買一副眼鏡,公司就會捐一副眼鏡給非牟利機構),迄今已捐出超過五百萬副眼鏡給弱勢社群。公司更藉此機會訓練弱勢民眾,讓他們學會基礎的視力檢查與視力保健工作,以及學習銷售眼鏡,令他們可以自給自足。我希望將來每一家企業都可變成有社會目標的企業。社創家要有強大的同理心,有無比的熱誠,願意去深入了解各種社會問題,與不同的群體合作;還要具備創業精神,願意冒險,敢於創新,透過營運生意從而幫到更多人,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創業不祇可以成就夢想,對個人的自信、成長與價值有莫大益處。也許將來你會發展其他事業,但這種社會創業的精神和經驗都可應用到各行各業中。現在政府、慈善基金及商界均大力推動社會創業,有夢想和創新想法的朋友,除了運用私人的資金外,亦可以考慮申請不同的創業基金或孵化計畫,從小的測試項目做起,一步一步創造一門可幫人的好生意。我非常鼓勵不同年齡組別的朋友放膽創造自己的未來,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道路,去挑戰人生。如果你需要進一步資料,歡迎與我聯絡:[email protected]。
撰文:容蔡美碧
容蔡美碧是由商業企業家轉變為社會企業家的佼佼者。十五年來一直積極促進香港和大中華地區的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為商界、學界和高齡社會帶來正面的改變。現為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社企民間高峰會主席、仁人學社聯合創辦人及副主席、教育燃新聯合創辦人及召集人、夢創成真聯合創辦人、共益實驗室(香港及澳門)聯合創辦人、中環海濱扶輪社榮譽社員,也是多間慈善機構和社會企業的顧問及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