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年前,跟同事到台南考察,閒逛巷子發現貼上一張「無用生活節」海報,歪歪斜斜的字體,圖案是一名失敗的摔角手,趴於無人擂台上。似是頹廢的圖文引來我駐足細看,心裏頓時有很大共鳴——在爭勝的賽道上實在累透,當人生已沒有成功可以炫耀時,能跟一群自認失敗者「放負」,毫不負面,反而是坦白地接納自己的表現。當時我四處打聽如何參與這個不知做甚麼的節日,可惜還是跟「無用的人」緣慳一面。
從台南回到香港,我的一班同事居然在世界另一端的芬蘭也找到一個異曲同工的「國際失敗日」。源自芬蘭10月13日的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那天學校會讓同學分享失敗經驗、餐廳酒吧給客人痛哭訴苦,甚至一般人都會大膽創造嘗試與失敗經驗,例如抱着被拒絕的心態約會心儀的人。
這些節日活動在散播負能量嗎?不,它們暗藏玄機,鼓勵社會擁抱敢於犯錯與勇於嘗試,才能讓人成長與尋獲出路;因追求一步到位的成功,並不是每個人必須走的路。如果香港有一個地方,讓人慢慢嘗試,面對失敗,失敗跌倒又再嘗試,可以嗎?我們更是渴望告訴主流社會:在這個只歌頌成功、豐功偉業的世代,失敗的經驗被隱藏,失敗的人被歧視,上主卻從來不如此看待人的生命。人生各種經驗,包括嘗試與失意,都值得擁有接納與修正的空間。
2016年,我的同事就展開這樣的Project,命名為Trial and Error Lab,為有志投身文創產業的青年提供共享工作空間、培訓、創意企劃等,讓非主流職志的年輕人得到同行支持。我們更借用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 的概念,每年10 月舉辦Trial and Error Lab 開放周,大肆慶祝「嘗試犯錯日」,用各式「搞錯」分享會及趣味節目,冀把犯錯、嘗試與失敗精神發揚光大,以另類方法「放負」。
今年,請記住10月13日這個大日子!一起慶祝失敗,並鼓勵自己不忘嘗試精神!
撰文:林蕙芝
Trial and Error Lab管理員。Trial and Error Lab是透過共享工作空間、Trial Academy、工作坊及其他創意企劃,凝聚十八至三十五歲希望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的青年人,成為一班敢於嘗試與撞板、為個人與城市帶來出路的夥伴。 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