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香港的校園內,不時出現大大小小的糾紛,筆者留意到大部分均與溝通及情緒有關。就以早前浸會大學的風波為例,反映出校方與學生溝通不足所致,而雙方在事件上亦有各持己見的態度。若然雙方以調解技巧及態度處理,必定有助化解分歧,重拾關係。
首先是要有同理心(Empathy),即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其實就是將心比心,把自己當作當事人,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如果應用到浸大事件上,不難理解學生會擔心因為普通話考試成績未如理想而影響畢業,校方亦因為學生的反應沒有按程序,覺得權威備受挑戰,因而變得產生抗拒。
此外,換框法(Reframing)是另一種可選擇的調解技巧,包括意義換框法和環境換框法。前者指的是所有的事物本身是沒有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我們加諸事物之上;既然如此,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後者則是指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環境裏所具有的價值會有所不同,找出有利的環境,便能改變某件事情的價值,從而改變有關的信念。這兩種換框法可以一起使用,而且能夠十分有效地大大改善我們的思想技巧,對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非常有效用。假若在浸大事件中能活用換框法,將有助雙方改變心態,促進溝通。
最後,聆聽(Active listening)可謂最重要調解技巧。我們通過聆聽,能準確地接收訊息,有疑問時即時提問,澄清對方說話的內容重點,便能清楚了解對方的意思、想法及感受,從而減少雙方的誤會。聆聽又能夠表示尊重和關心,因為用心聆聽對方的說話內容及內心感受,可以令對方感到備受尊重,也使對方日後更願意向你表達心聲,增進人際關係。很明顯,在這次糾紛中,校方和學生都欠缺聆聽技巧,導致各持己見。
筆者希望是次事件能夠盡快解決,同時亦寄語各院校及學生,未來能夠多些體諒對方,易地而處,這樣才可以締造更和諧的校園。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