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明年初起將試行向進口的塑膠和鋼鋁等徵收碳關稅,以「排碳者付費」達致減碳目標。有本港中小企擔心,未來歐盟稅網恐由原材料擴展至製成品,有廠商直言若被徵碳關稅,最直接影響是成本上升,嚴重削弱競爭力,慨歎還未走出疫情傷害,又迎來新打擊;另有廠商直言,近年已因成本上升退出歐洲市場,憂慮前景黯淡;雪上加霜的是,美版碳關稅亦預計於2024年推行,全球減碳之路不可逆轉。有經濟學者建議,廠商應未雨綢繆,從更換環保生產綫及使用太陽能等入手,積極迎接「減碳大時代」。
歐盟去年提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對從碳排放和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進口的產品徵收碳關稅,第一階段涵蓋塑膠、鋼鋁、水泥、化肥及電力產業等,預計明年初起試行三年,過渡期只需申報碳排放量,不需繳稅,至2026年正式收取碳關稅,進口商必須購買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憑證,價格視乎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系統(ETS)每周碳權拍賣平均收盤價而定。此外,今年6月,美國也宣布將推出美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徵稅項目除鋼鋁、水泥和化肥等,還包括石油產品,預計2024年推行,反映歐美兩大經濟體努力朝零碳經濟進發。
擔心削競爭力 前景堪憂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今年1月至8月本港出口至歐盟及美國的整體出口貨值,均超過港幣二千億元。距離歐盟試行碳關稅僅餘兩個月,惟《星島日報》進行調查時,卻發現本港甚少提到相關議題。香港中小企協會創會會長佘繼泉提到,歐盟第一階段徵稅集中原材料,而該類重工業在本港已經絕迹,不過,由於其他階段的徵稅計畫尚未公布,不少在港廠商對前景感憂慮。在東莞經營製模廠的港商陳先生指,去年已留意歐盟徵碳關稅,至早前歐盟再提出修訂議案,雖然其模具廠未被波及,但擔心遲早墜入稅網,增加經營成本。
據歐盟公布,如無法獲得可靠的申報數據,會套用歐盟同類產品中表現最差的百分之十,以當中平均碳排放量作為參考依據,該數值可能超越出口產品的實際碳排放量,亦即需要多繳款項。手上有多名德國及法國客戶的陳估計,成本至少將增加一成,還未計算工資及航運成本等因素,擔心會削弱競爭力,令外國客戶轉向土耳其等國家的廠商買貨。他又稱,碳關稅是針對生產過程的碳排放而徵稅,但生產過程中使用電力、製成品經船隻及車輛運送途中產生的碳排放,又是否納入徵稅範圍,希望歐盟早日公布細節,讓廠商及早安排。
有即將受影響的香港塑膠廠商表示,成本增加,無疑會影響整個行業。他關注歐盟要求廠商自行呈報碳排放量,若廠商無法估計碳排放量,會被套用歐盟數據計算,直言等同逼廠商「估」,「到時估錯會被捉虛報」。他認為,機制生效前,歐盟必須訂定計算公式,「你以為所有廠家都是科學家或環保組織嗎?應制定統一公式,讓廠商申報生產量時就能自動換算。」
促歐盟訂碳排量換算公式
該廠商指,近年有大量因環保而衍生的限制,舉例包裝紙張必須取得「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FSC),但他指,跟大廠合作才有FSC,「結果一個包裝的成本上升百分之五至八。」他透露,現在甚至有客人要求產品,需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塑膠,都令整體生產成本上升。
在東莞設廠生產鋁製品的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榮譽主席劉達邦直言,擔心抽取碳關稅會增加成本,但減碳是世界大勢,現時見步行步。在東莞經營製模廠的陳先生亦看淡前景,對添置減碳生產綫有保留,不願再大規模投資。
跨國品牌揀排放較少廠商
從事紡織及製衣業的前立法會議員鍾國斌直言,製衣業排污及排碳嚴重,相信在減碳的全球趨勢下,現時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必會受影響。他指,不少廠商視徵碳關稅為危機,但他卻認為是廠商走前一步的機遇,提到過去廠商對添置環保設備興趣不大,但隨着多個主要經濟體加入《巴黎協定》,承諾減排目標,不少跨國品牌都傾向選擇碳排放較少的供應商,「廠商現時要鬥環保、鬥滿足買家或國際組織的減排要求。」
鍾續稱,廠商可以添置符合減碳要求的生產綫,由生產源頭減碳,重組生產綫雖會加重成本,但與其日後不停被抽稅,廠商不如拿出遠見,組裝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生產綫。他補充,減碳亦可成為資產,例如有廠商組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取代高污染的傳統電力,太陽能發電普遍回本期為六年,但過程中可賺取碳權,令回本期縮減至兩年多。他以電動車龍頭Tesla為例,每年出售「碳權」已賺取逾十億美元,強調未來碳權是重要資產,「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措施亦可扣碳關稅,希望廠商做定工夫,迎接減碳大時代」。
倡換生產綫符合減碳要求
恒生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系主任鄭會榮指,本港廠商應未雨綢繆,改用符合減碳要求的生產綫,或採用可循環再用或自然分解的物料。香港工業總會亦指,不少會員企業主要出口歐美巿場,預期產品成本會受碳關稅影響,已開始了解細節及部署,又指減碳法規是挑戰,也是機會,相信若企業把握契機,促進綠色轉型、強化可持續發展策略及應對環球要求,反而可取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