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早前指出,在厄爾尼諾現象和氣候暖化疊加推動下,幾乎肯定2023年至2027年的全球氣溫會升至歷史新高,呼籲人類做好應對準備。本港天文台亦預料,今年秋季或之前,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並因應極端酷熱天氣推出新提示。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溫,勞工界別和農戶各有擔憂,前者剛實施中暑指引,仍待優化,有組織建議設一周預警機制,讓業界提前準備;後者現時已面對反常天氣,希望政府檢討援助機制。
厄爾尼諾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溫暖的海水由東太平洋往西太平洋綿延數千公里,影響全球氣候。世界氣象組織預計,厄爾尼諾現象加上氣候暖化,會將全球氣溫推向未知領域,特別是有史以來最炎熱的2016年,也出現厄爾尼諾。香港天文台預料,厄爾尼諾將在今年秋季或之前形成。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譚志勇指,厄爾尼諾發生時香港冬春兩季雨量一般較平均多,更可能經歷較強降雨事件和持續性降雨。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金眞秀亦指,通常厄爾尼諾下的夏季,會比正常年份更炎熱。
有工友
在早上11時已中暑
去年全港有十五天的氣溫達攝氏三十五度或以上,屬有紀錄以來最多。面對今年即將更熱的天氣,戶外工作的行業表示憂慮。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副主席譚金蓮說,據工友反映,過去多是中午時較熱,但現時早上九時已開始曬,有工友更在早上十一時左右已經中暑,「愈來愈熱、熱的時間也愈來愈早、愈來愈長。」
勞工處在上月中開始推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工作暑熱警告,提醒僱主和勞工預防在酷熱天氣或高溫環境工作會增加中暑風險,並在5月18日起連續三天以及昨日分別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譚金蓮指,在厄爾尼諾現象和溫室效應影響下,未來只會發出更多暑熱警告,建議政府吸取經驗,盡早設立預警機制,讓勞工和僱主提前準備。
農民盡失預算
無法種植
她解釋,勞聯在警告生效時告知工友,偏向文職或辦公室工作的工友較易接收訊息,其餘如從事園藝、建築、交通運輸及清潔的工友,難以即時查閱手機,甚至工作完結才得悉曾發出警告。她認為,有必要提高溝通效率,建議天文台設立預警制度,向公眾提供未來七天可能會發生暑熱警告的時段和類別,讓公司盡早安排,「例如提早進行戶外工作,或者在該時段安排人員進行其他工作,亦可選擇準備足夠的預防裝備,達到豁免停工條件。」她強調,若管理上發揮作用,實際也可以繼續開工,維持生產力。
同樣受到酷熱困擾的還有農業,農業生物技術學家、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坦言,擔心高溫觸發極端天氣,改變溫度和降雨模式,引致農作物減產,甚至失收。他預期,未來的旱災及洪災將更加頻繁,如旱季延長可能導致水源供應減少,對農業造成惡性循環,而暴雨則導致土壤積水令植物窒息。他稱,要留意是極端天氣亦擾亂原有地區的氣候,如為原本乾旱地方帶來暴雨,或為降雨區帶來乾旱,令農民盡失預算,無法種植,恐影響來年糧食供應。
燕崗村農戶黃七娣從事有機耕種,談起氣候異常,她無奈說:「今年這種天氣,唉!」她指,近年天氣亂了,已有心理準備夏天會延長,但意料之外是今年天氣反常,「由年初起至春天幾個月來經常下雨,未試過有一星期天晴,令植物的根在泥中浸至腐爛,無法生長。」近年本港連續數天創出全年新高氣溫,她直言,不敢想像7月及8月盛暑情況。她不諱言,農民生計是望天打卦,透露部分農友不看好天氣情況,暫時棄耕。未來數月除面對盛夏暑熱威脅,亦是颱風季節,她引述農友指,對今年農作物收成「打定輸數」,寄望明年。
另有農場負責人提到,去年暑假本港酷熱,農作物失收,收入減半,「早有心理準備今年會差不多,但實際情況更差。」漁護署設有緊急救援基金,補助受天然災害影響的農民,但當中甚少牽涉酷熱天氣,他說,「雖然補助金只有數千元,但比沒有好」,建議政府檢討援助機制,減輕農戶負擔。 「我們近期發現,香港的熱浪伴隨着更高的濕度,這種趨勢將變得更加嚴重。」金眞秀指,高濕度的熱浪令市民難以蒸發汗水降溫,而長時間的熱浪也令人累積疲勞,實際影響市民健康,建議為未來做好準備,包括立法建立停工機制等。
全球海表層水溫創新高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及緬因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紀錄,全球每日海表層水溫在今年4月1日突破至攝氏二十一點一度,超越2016年的攝氏二十一度,成為最高紀錄。此外,每年3月至4月後,海洋溫度會下降,惟近期海面溫度仍然比過去任何一天高,被視為不尋常現象。
地球有70%是海洋,要令整體水溫上升,需要極大熱力。《大氣科學進展》公布的研究指,2022年海洋上層(海面下二千米)所吸收熱量連續四年上升,相當於全球全年總發電量的一百倍。英國南極調查局教授Mike Meredith向傳媒直言,有關變化可能屬短暫極端高溫,也可能是預告嚴重事件的開端。
實際上,過去連續三年出現拉尼娜現象,理應有助海面降溫。不過,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譚志勇說,儘管拉尼娜對局部地區有降溫作用,惟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長期溫室氣體積累,全球氣溫長期趨勢仍為上升。他補充,城市化帶來的熱島效應,也令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區的溫度進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