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是近年的熱門話題,而香港總給人一種缺乏科學人才的感覺,其實不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滙豐和香港青年協會自2011年起攜手設立「創新科技獎學金」,提供機會予一群本地傑出的本科生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加強他們對科學與科技的熱誠,並鼓勵本港傑出學生投入創新科技行業,發掘和培育更多卓越人才。今期我們訪問了多位今屆的得獎學生,談談他們追逐創科夢想的歷程。
研發醫療科技
為長期病患出一分力
李懿是今屆得獎學生之一,現就讀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她自小就患有濕疹,更曾因哮喘入院及患上過敏性休克,而弟弟亦有嚴重花生敏感。由於自身及家人有以上長期病患,所以從小就對醫學有濃厚的興趣。現在已嘗試在創新科技上發展,跟學校教授去研發環境致敏原測試感應器。「我希望透過獎學金到海外大學深造,尤其美國是非常擅長把醫療產品帶到一般零售市場上廣泛應用。在此前我已到不同的海外大學作交流,例如曾經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婦產科做幾個月的研究,而香港大學也邀請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到香港進行一星期關於醫療技術的交流。」她又表示,學科教授都好鼓勵她進行研發如何快速測試空氣中的致敏原,這個具創意的醫療科技理念,希望日後此技術能廣泛應用到不同行業,如酒店業、航空業等。
體驗科學探秘樂趣
另一得獎學生陸巧澄則是香港科技大學理學士課程學生,主修生物科學、副修環境科。她表示,自中學開始因課外活動對科研產生興趣,享受進行在學校從未體驗的科學研究,甚至親自設計科學實驗。「在中學時期,有一位老師成立了『生物科技研究小組』,接觸到基因研究,非常有啟發性。而自己都想畢業後繼續到中小學於STEM、科學學科上推動探究式教學模式。因為覺得學校課程中往往有所規限,需要同學在既有方法中找出固定答案,不能自由地決定考研範圍,這未能讓學生們真正體驗科學探秘的樂趣。所以,希望自己能身體力行的讓同學在科學的認知以啟發同學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強化學生科學能力。」
榮獲「創新科技獎學金」後,陸巧澄將於8月份前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作交流。她指新加坡無論環境、城市規劃、生活模式都跟香港十分相近,「之後我會跟教授一同研究在市區內如何進行生態保育。」值得一提,陸巧澄同時亦為本年度「滙豐海外獎學金計畫」得獎學生之一,成績斐然。
提高天氣預報準繩度
第三位得獎學生陳曉筠現為香港大學理學士課程學生,主修地球系統科學。「之前我本來是修讀地質學的,但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實地考察,故轉讀地球系統科學,因為個人比較喜歡以科技遠距離研究大自然的規律。」2020年,陳曉筠獲得香港天文台提供為期一年的實習機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陣風的預報系統,「當時,我發現科技及AI人工智能等對天氣預測頗重要的,可以取代以人手計算,讓預報變得更精準,同時亦令我對暴雨預測系統產生興趣,希望可以到外國進一步研究及深造。」她指,香港現時是利用集合不同國家數據再進行分析而發出天氣預報,所以都想實地到海外考察及研究。
實習期間,她發現香港天氣預測系統有改進空間,間中或未能提供完全準確的天氣預測,與外國的氣候科學有差距。「其實早在中學時,有一次因為上學時未有留意新聞報道,天文台於早上七時三十分才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導致學校須停課,但我當時已入學校大門了,白白浪費了一天。當時自己很疑惑:為何不可以提早一、兩小時預告呢?」為協助香港天氣預測系統的發展以提供準確的資訊給市民,她希望藉到外地交流為香港帶來新知識。
創立新科技系統
為航空業帶來新突破
李國駿就讀於香港理工大學航空工程學工學士,他自小熱衷於飛機,所以報讀航空工程學,了解到飛機運作原理。「我在亦學校參加了一項研究計畫,就是研究空管人員及機長於飛行時,在思想及分析能力有何變化。而理工大學亦有一個實驗室,內有空管的模擬器材,模擬有飛機準備起飛,但可能當中會突然忘記飛機位置及號碼,所以我們會嘗試分析空管人員他們的腦電波及專注度。另一方面,機長使用自動駕駛模式時,是處於最低敏感度,所以我們亦會研發新系統去提高他們的飛行意識,令飛行更安全。」
他又希望利用自動化科技帶到去飛機維修,使世界的航空業更趨安全。「當取得獎學金後,我希望可到北京航天大學進行更深入的航天技術研究。在學習航空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相關科技,探究融合科技及人為駕駛的可能性後,把海外自動化駕駛及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香港航空業,為香港航空業創立新科技系統,減少飛機失事的機會,為香港航空業未來發展帶來新突破及更具安全性。」
劉樹霖則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理學士(大氣科學組)學生,自小就立志於保育大自然以及減少氣候變化對生態的影響,同時熱衷於了解氣候系統的運作,故修讀地球系統科學。「我希望藉今次得獎的機會,在明年初到環境保育意識較高的芬蘭作交流,藉此學習當地環境保育、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及環保文化,再帶回香港推廣可持續發展。」他現正在投資銀行(iBank)任職環境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實習工作,因此更確定自己對環境管理及綠色金融方面的興趣,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