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讚賞平台美麗之處,是沒有地域限制,無論任何人身處任何地方,都可以來到平台分享所遇到的窩心故事。以下讚賞故事節錄自澳門,來讚的是一位媽媽:
「澳門國際學校 GRADE 1-2 Mr. Alex Washko,是朗朗到澳門之後第一個接觸的老師。由於朗朗以往的班主任是女性,所以最初亦擔心他會不習慣。開學第一個月,Alex 的確有點Cool,特別是跟家長們溝通的時候;而朗朗亦有提及他上課時也較嚴肅。作為家長,心想這可能是外國人的教育方式不同吧。開學第二個月,Mr. Washko 跟我說,朗朗得到一個獎項──Joyfulness。在我心目中,這個獎重要過考第一!之後,他無間斷地Update朗朗的學習情況,包括他的 Motor skills development,還安排朗朗去Specialist做 Follow-up。到了家長日,Mr. Washko 分享說朗朗的 Interpersonal skills和中英數都不錯,對於朗朗的Motor skills 如Cutting、Drawin、Writing, 他說:『I will use different standard to measure him.』我覺得老師這句話如要翻譯的話,譯作『因材施教』最好。在Mr. Washko 身上,我明白到教育就是有教無類,就是因材施教。」
遺忘了的特質
求學不是求分數,在現今的教育制度,相信已經淪為口號。曾到一所小學推廣讚賞文化,與校長參觀校舍時,看到走廊上的壁畫主題是「我的願望是甚麼?」,而貼上的答案大都寫上:「我要考第一」!相信到學期尾,這所學校百分之九十的同學,定必失望而回,因為每班只能有一個第一名!如求學不是求分數,那該求甚麼?
用分數作評核,無疑是一客觀的量度;分數高便排名高,是社會殘酷的遊戲規則。然而,分數低、排名低,是否就代表「失敗」?同樣,分數高、排名高,就是「成功」?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人的內在質素重要?就社會的發展及進步來看,我們需要更多高分學童,還是更多具愛心、懂寬恕的人?讚文中的朗朗,或許不是名列前茅,但他的Joyfulness,相信定可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愛與包容──這些都是不能量度,卻尤為重要的特質。
沒錯,遊戲規則是要尊重及重視的,因為很多時候,這代表着一張入場券。回望筆者過去四十年的人生,由永遠名列榜尾到重考公開試,以至入職大小公司到艱苦創業,我倒是覺到拿到入場券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從成長中培養善良的品質,反求諸己,用真誠的心對待別人,立志貢獻而非求回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現今社會還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道理?
撰文:陳偉業( Danny)
Chief Praise Maker。2012年創辦全球首個讚賞平台 praisage.com ,立志透過推動讚賞文化,為世界傳播愛與光,無成有終。
![如求學不是求分數,那該求甚麼?](/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191022121540183.jpg)
![一掃即看教育界讚賞故事](/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1910221428355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