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Story > 環保意識抬頭 綠色教育殷切 回收業招新血 助升級轉型
環保意識抬頭 綠色教育殷切 回收業招新血 助升級轉型

減廢回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推動並改善本港實施環保的風氣,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將持續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並計畫於下個財政年度增撥約三至四億,以加強減廢和回收工作。惟本港回收商正面對請人困難,不少非牟利機構亦須招聘人才營辦綠色教育活動,以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今期《JobMarket》與回收減廢再造業的公司及活動機構訪談,以了解上述行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工作面對的困難、未來的發展情況,以及院校如何培訓環保人才。

 

 

回收業寒冬 經營招聘難

近年回收業遭遇不少困難,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顧問曾偉表示,內地對進口回收廢料實施更嚴格的標準,拒收未經分類和處理的塑膠和廢紙,「這行利潤一直處於低水平,政策落實後,令本地回收業的成本大增,不少公司錄得虧蝕,經營狀況變得十分困難。」他提到,業界一直向特區政府表達意見,希望中央政府放寬對本港回收廢料的進口限制。

 

 

曾偉指,現時行內嚴重缺乏新血入行,「依我估計,回收業內最年輕的員工也四十多歲。」他續指,從業員平均月薪約有一萬七千元至一萬八千元,工資不算低,招聘困難主要在於其工作性質,「不少拾荒長者,一大清早把拾回來的紙皮送到回收店,店鋪的營業時間相對較長,由早上四、五點,直到晚上七、八點,從業員要工作十多個小時。」除了工時長外,他強調,回收業屬「體力勞動」的工種,「員工須親力親為,處理各項回收工序,包括分類、打包、整理等。年輕人選擇多,寧願從事較輕鬆的工作。」

 

 

面對行內人手荒,政府的回收基金雖可補貼回收商,但他不諱言,基金申請程序繁複,「有部分行家甚至要另請顧問公司,協助處理申請文件;有委員經過一連串程序後,申請卻遭拒絕。」此外,他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層面着手,如實施生產者責任制,以改善回收業的經營環境,令更多人願意入行。

 

 

前綫人員短缺 寄望政府增撥資源

廢物處理及回收是碧瑤綠色集團其中一個重要業務,該公司亦出現缺人情況。其集團代表指,該公司的回收產品包括玻璃容器、塑膠容器、紙張、金屬等,主要從港島及新界區食環署轄下的三色回收桶內收集,回收後會進行簡單分類,再轉交其他回收商作進一步處理。

 

 

碧瑤代表續稱,該公司聘用約四百人從事回收相關工作,其中前綫從業員主要負責收集回收物,現時最缺乏前綫的清潔及回收從業員,「由於清潔及回收屬厭惡性工作,加上工作時間不穩定,上班時間早或需夜間工作,亦須長期戶外工作,故需要較多人力資源替換。」

 

 

碧瑤代表又指,該公司於環保園內設置的廢塑膠樽回收廠,將於2020年落成啟用,屆時廠房可提供清洗及破碎處理,以符合內地回收物的進口要求。對於政府未來增撥資源,加強減廢回收及相關的措施及工作,碧瑤認為能有效教育及鼓勵大眾進行源頭分類及乾淨回收,從而提升本港的回收率及回收物質素,深信對香港環境及回收業的發展帶有積極作用。

 

 

環團聘項目主任 辦活動倡綠色教育

環保機構亦歡迎政府的撥款措施。「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表示,現時本港的回收率偏低,「紙張的回收率達百分之五十;高質素或由工廠棄置的塑膠,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四,剩餘的百分之八十六會送往堆填區。」他續指,政府計畫在減廢回收工作上增加撥款,協助一些大型回收承辦商,如在支付員工薪酬、運輸成本、鋪租等作出支援;或由政府牽頭回收,使大型承辦商投標,爭取更多資源增聘人才,對行業的發展有裨益。

 

 

除了回收業急聘人手進行減廢工作,本港不少非牟利環保團體,近年亦聘請回收專才營辦綠色活動,以加強大眾對回收減廢的環保意識。

 

 

「綠惜地球」的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稱,其機構主要工作包括政策倡議、與企業夥伴合作,以及舉辦活動,推動綠色公民教育等,「透過向政府提議各種方案,讓環保成為本港可持續發展的工作;亦會擔當環保顧問角色,為企業提供綠色培訓及工作坊,實行業務減廢。」他們會到不同屋苑、學校,以及舉辦網上或戶外活動,向大眾宣傳環保相關資訊,如具體減廢行動、如何分類及回收前的清潔工作等。

 

 

Vivien表示,員工須對環保工作有熱誠及認識,「環保屬mission-driven(使命帶動)的行業,不斷吸引新知識亦十分重要,員工會透過參與講座及研討會,接觸到最新的環保知識及資訊,以貼近社會的最新發展;如具有社區活動經驗更理想。」該團體現有四名項目主任、一名助理項目主任,另有兩名項目經理,薪酬約一萬三千元至二萬一千元,「未來機構仍有擴充人手的需要,要視乎新項目開展情況。」

 

 

聘媒體主任發資訊 具籌辦經驗佔優 

為了讓大眾了解環保的重要,資訊傳播是綠色機構重要的工作。環保觸覺高級項目經理何嘉寶表示,其機構現有兩個項目主任,期望可增加多一至兩名,「主要負責籌組活動、聯絡及計畫前期以及營運活動等工作,如講座或工作坊、戶外生態遊。」她以戶外生態遊為例,每月平均有兩至三團,項目經理擔任統籌角色,與學校或不同中心協作,除了計畫路綫外,亦要尋找合適的義工帶團導賞。

 

 

何嘉寶稱,機構歡迎有興趣投身環保行業的年輕人加入,「畢業生要對非牟利團體運作有基本認識,若修讀與環境科學或地理等相關學科更為理想,最重要是對環保有興趣。」她強調,項目主任大多需要「一腳踢」,工作經驗十分重要,團體會開設暑期實習予大學生,「他們於五月至八月期間工作,協助搜集及分析資料;實習後仍想累積工作經驗者,機構亦有空缺給他們。」

 

 

何嘉寶表示,除了籌組活動外,他們亦須公開發放資訊,讓更多大眾認識環保工作。她指,其機構現有兩名媒體主任,主要負責管理網頁及社交網站,「除了上載活動花絮外,亦會公布調查結果的重點及環保冷知識等。」她表示,未來希望多聘用一名媒體主任,負責活動、規劃及資訊三部分,「期望透過實時的資訊傳遞,能將更多環保訊息傳達給市民,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

 

 

大專辦課程 培育環保專才

隨着社會愈益重視環保,市場對環保專才的需求亦相繼增加。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開辦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高級文憑。其課程主任IVE(沙田)應用科學系副系主任張達銘指,課程涉獵各種環保知識及技術,如認識環保生態、廢料管理與回收、水污染及噪音污染與控制及碳審計等。他續指,課程為學生安排大量實習及實地考察,讓他們能全面掌握知識及實務運作。

 

 

他表示,課程會教授環境模擬學及運用IT技術,如運用電腦地圖,模擬空氣污染散布情況,再分析並制定防禦措施。他表示,課程每年約有逾半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業界現時亦有聘請環保專才,「如環保顧問公司要進行環保評估,實驗室做環境監察,或綠色團體提倡教育工作等,畢業生均適合擔任這些工作崗位。」

 

 

新思維回收再造 環保科技大行其道

回收再造業不只是「收集垃圾」,也是一種新興工業。香港綠色學會、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兼會長汪振富認為,回收業有很大的商機,「現時行業正在轉變中,從傳統行業轉變成工業,公民教育是其中一環,讓大眾認識回收不只是業界的工作,也是公民責任。」

 

 

他以1970年的「清潔香港運動」為例,「活動由上而下、從商界至家庭也肩負責任;早前實施的膠袋徵費,亦是以另一種方式,加強及改變大眾對回收的認識和習慣。」他認為要將行業全面升級,首要改變大眾對這個行業的意識形態,「從『執垃圾』的定位轉化,將綠色行業視作工業化發展,才能符合經濟效能及配合社會需求,以吸引更多主修環保學系的新血投身業界。」

 

 

回收再造業是不可或缺的行業,香港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李志良(Victor)表示,回收再造是資源再生的過程,讓更多資源得以重用。他續指,透過創新科技可拓展更多的回收再造空間,「以污水處理為例,現有一百六十個系統,安置在本港郊野公園(及偏遠地區)的洗手間,通過細菌分解大小二便及薄膜過濾,使污水能循環再用成沖廁水。」這環保科技不但在本港應用,亦可成為吸引本港年輕工程師及技術人才,投身環保行業的機遇和理由。

 

 

Victor認為,垃圾徵費是一個好的誘因,鼓勵市民從生活中減產廢物,「市民或會不希望多付費用而減少製造垃圾,正如早前的膠袋徵費一樣,除了減低廢物問題外,亦可提高及改善回收情況。」他又指,政府可作牽頭角色,支持及購買重用環保產品,得到更多資源聘用技術員,改變行業刻板印象,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具發展前景的回收再造業。

Posted on 07 Dec 2018.
曾偉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層面着手,以改善回收業的經營環境,令更多人願意入行。
曾偉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層面着手,以改善回收業的經營環境,令更多人願意入行。
劉祉鋒指,現時本港的回收率偏低,百分之八十六的塑膠會送往堆填區。
劉祉鋒指,現時本港的回收率偏低,百分之八十六的塑膠會送往堆填區。
張達銘表示,課程內容牽涉到環保生態、廢料管理與回收、水污染及噪音污染與控制及碳審計等。
張達銘表示,課程內容牽涉到環保生態、廢料管理與回收、水污染及噪音污染與控制及碳審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