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給家用的問題開始
一個陽光普照的中午,我跟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女生、一位塞浦路斯裔男生,坐在倫敦公園的草地上野餐。女生問我,香港人有甚麼特別的家庭觀念?我突然想起:子女給父母家用的問題。
於是,我向她介紹香港的情況:已踏入職場工作的子女通常會給父母家用,作為一種生活支持,更是感情上的回饋。當然,現時很多子女仍與父母一起住,家用也包括了生活費。
巴基斯坦女士說,這種觀念跟她的文化相似,只是他們只有男性才會給家用。我對於在回教社會由男性主導這做法,沒有太大驚訝。可是,塞浦路斯同學卻很驚歎我們的說法。他說,在他們的文化中,父母會養育子女一生一世,即使子女長大成人,父母仍不時會給錢子女,買禮物(有時甚至是房子)給子女,外出吃飯也爭着埋單。富裕家如是,貧窮家庭也如是,只是物質程度不同。我聽了,說笑不如生作塞浦路斯人。我想,今天香港社會,有些「二十四孝」父母都繼續給成年子女零用錢,為他們支付首期買樓,可能情況差不多。
中國人着重錢的價值。家用是一種表達,表達你對家人有多重視。有些人給家用純粹出於責任或交租,可能失去了當中意義。家人關係是回饋(Responsiveness)的關係,即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有往有來的關係。不僅是物質上,更是溝通和交流感情上。母親節食店大排長龍,給母親放假一天,或者證明自己有孝心,但一天過後,打回原形,算得甚麼呢?我曾聽朋友說過,不少外國人跟父母見面時間很少,通常聖誕節回家一次。但他們過聖誕節的活動很特別,通常幾天留給家人,不會約朋友,也不會出街。留在家中做甚麼?由早到晚跟家人傾談、看舊相簿、玩遊戲等等。我聽了,便明白甚麼是有質素的時間(Quality time),優勝過在母親節當日花大量時間排隊等位,之後急忙點菜食飯,吃飽後心安理得,各自回家。回饋,不是難事,是在細節,是在精心的時間。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於是,我向她介紹香港的情況:已踏入職場工作的子女通常會給父母家用,作為一種生活支持,更是感情上的回饋。當然,現時很多子女仍與父母一起住,家用也包括了生活費。
巴基斯坦女士說,這種觀念跟她的文化相似,只是他們只有男性才會給家用。我對於在回教社會由男性主導這做法,沒有太大驚訝。可是,塞浦路斯同學卻很驚歎我們的說法。他說,在他們的文化中,父母會養育子女一生一世,即使子女長大成人,父母仍不時會給錢子女,買禮物(有時甚至是房子)給子女,外出吃飯也爭着埋單。富裕家如是,貧窮家庭也如是,只是物質程度不同。我聽了,說笑不如生作塞浦路斯人。我想,今天香港社會,有些「二十四孝」父母都繼續給成年子女零用錢,為他們支付首期買樓,可能情況差不多。
中國人着重錢的價值。家用是一種表達,表達你對家人有多重視。有些人給家用純粹出於責任或交租,可能失去了當中意義。家人關係是回饋(Responsiveness)的關係,即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有往有來的關係。不僅是物質上,更是溝通和交流感情上。母親節食店大排長龍,給母親放假一天,或者證明自己有孝心,但一天過後,打回原形,算得甚麼呢?我曾聽朋友說過,不少外國人跟父母見面時間很少,通常聖誕節回家一次。但他們過聖誕節的活動很特別,通常幾天留給家人,不會約朋友,也不會出街。留在家中做甚麼?由早到晚跟家人傾談、看舊相簿、玩遊戲等等。我聽了,便明白甚麼是有質素的時間(Quality time),優勝過在母親節當日花大量時間排隊等位,之後急忙點菜食飯,吃飽後心安理得,各自回家。回饋,不是難事,是在細節,是在精心的時間。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22 Aug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