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全球,不但引起恐慌,更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我們聽到不少新聞,西方國家的人會對其他種族特別歧視,不認同其他人的行為和防疫方式。例如西方人初期對戴口罩非常抗拒,覺得這是「你們的」方法,我們的文化不用佩戴口罩,甚至有國家嘲笑他國戴口罩或搶物資的愚蠢。
為甚麼在疫情期間,人會變得敵我分明,河水井水呢?生物界天生有一種對抗和防範危險的能力。例如生物對怪異味道的食物會產生戒心,對外表和顏色奇特的植物和動物有所防範。有科學家發現,有些動物會在受到危險威脅時,對外表跟自己相似的同類比較有安全感,對不同的會產生很大敵意。
又例如,有些動物會有自我梳洗清潔的習慣,例如猩猩和貓科動物等。他們的梳洗原因不但為了清潔,更為了讓自己更看似同類,因而獲得同伴認同,甚至尊重。在猩猩群中,最有權威的一隻會特別多梳洗清潔行為。
在人類歷史上,人會集結在一起生活,建立出共同的文化,如舞蹈、衣着、歌唱等,讓大家識別是「同類」,一方面是團結,另一方面是防止危險。
我們一向生活在安舒的環境裏,對危險毋須諸多警戒。今日,當一種無形的肺炎疫情蔓延時,我們的防衞機制似乎自動開啟,還原我們的原始性警戒心。例如,我們比平日更懷疑陌生人,不想同桌食飯,不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坐近;有些國家會歧視和忽視外勞;有些國家更想驅逐外國人。這些行為表面上為了自保,但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相對表面層次的警覺,沒能深入探討病毒原委,作出更有效的預防。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和偏見可能比病毒更毒,更會影響我們生存的福祉。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