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票活動裏,有些人會說:「多我一票不多,少我一票不少,我的一票改變不了結果。」課室內,有同學會說:「很多同學都抄功課,又不只是我一個,所以我抄功課沒問題吧!」
在健身室內,一個教練指導着一個人,幫他提一提起一個很重的啞鈴,那個人會稍為放軟一點手腳。
以上的現象叫「社會性怠惰」(Social loafing),指當人處於其他人之中,所願意付出的努力會隨之而減少,因為覺得別人會效勞。可是這會產生不少問題:
第一,如果每個人都大安旨意等待其他人付出,結果所有人都不會盡力,自然會影響結果。
第二,當中還有人會盡力而為,那麼這個人最後覺得很公平。放諸群體或社會,有些人最後會覺得自己被人賣豬仔,感到很氣餒。
第三,對於不公義的現象,如果每個人都期待其他人發聲,或者覺得自己的聲音沒幫助,那麼便沒有人肯為公義發聲。
這也是一種「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在路上見到一個人跌倒,心想其他人都會去伸出援手,容讓自己擦身而過。這世界會變得愈來愈冷漠。
有些工程項目,因為參與者和持份者眾多,反而影響效率,令時間和花費大大提升。而一旦發生問題,很多部門更容易推卸責任。
生活中,我們必須群體,但群體可能帶來以上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清楚的分工,權責要分明,每個人和工作要在陽光之中,人才不容易怠惰起來,或躲在別人的努力和付出背後。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