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鼓勵和支持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透露最新情況,指計畫推出一個月已反應熱烈,至2月8日共收到來自超過一百五十家企業的一千一百三十個職位空缺申請,當中一百家企業提交了五百二十四個創科職位。薛永恒又說,有信心香港年輕人在計畫完結後,不需政府補貼亦可獲得更高的月薪,因大灣區城市薪金增幅勢頭強勁,其中創科行業更是朝氣蓬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薛永恒指出,提供創科職位的一百家企業涵蓋不同行業和規模,當中包括多家知名企業例如騰訊、華為、新鴻基地產、中華煤氣、中電、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渣打銀行、中國銀行等,亦有不少中小企業,「申請開設的職位有一個、幾個,最多(一家公司)有四十個職位。」
有關空缺職位已上載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的專屬網站,供合資格畢業生瀏覽申請。參與計畫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一萬八千港元聘請畢業生,政府會按每名獲聘畢業生向企業發放每月一萬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十八個月。其中,創科相關職位要安排受聘者分別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各工作六至十二個月。
百企業提供524創科職位
薛永恒解釋,必須於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的安排,是希望香港年輕人理解大灣區整體創科能力,以及香港在大灣區創科發展上的特色與長處。他續說,創科發展是一場接力賽,由基礎研發、應用研發、原型製造,以至後來的生產、市場推廣等專業服務,最後公司要融資等等。其中基礎科研、專業與法律服務,以及金融融資都是香港的強項,但其他過程以深圳、東莞、廣州等內地城市更有規模。
不過,計畫推出即遇實際運作問題,因目前疫情持續,香港與內地尚未「通關」,一些公司或未能讓畢業生做到分別於香港及大灣區城市工作至少六個月。薛永恒說,政府在這方面容許彈性處理,「有些公司可能要員工更多時間在港,有些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在內地,不能有六個月在香港。少啲就少啲,只要公司畀年輕人有一定時間在港,去了解香港在大灣區的特色。」
問及計畫完結後,有無信心公司會以同樣薪金水平持續聘請年輕人,薛永恒說會以積極心態看待,「我不擔心香港年輕人參與十八個月計畫後,會有老闆認為他們不值一萬八千元而要求降低工資。」他說,香港社會發展成熟,薪金增長較大灣區內地城市緩慢,又引用去年浸會大學聯同其他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指香港2019年至2020年各職級平均薪金加幅介乎百分之二點二至二點四,廣東省城市在同期的薪金調整幅度則是百分之四點四至百分之五,「簡單講,大家初出茅廬,在此階段香港的人工較高,但跑完十八個月後,香港年輕人可能都不需要政府補貼,仍然可以拎到同一水平、甚至更高的薪金。」
大學心儀創科學人名單達雙位數
為幫助本港大學在聘任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任職時,能開出更具競爭力的聘用條件,以令創科教研活動更上一層樓、壯大香港的創科人才庫,政府早前推出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畫」,提供最多一百個資助名額,估計動用二十億元,並由政府及大學共同承擔。
薛永恒指,計畫甚受大學歡迎,據他理解,部分大學已開始物色人選,制定心儀團隊名單,心儀名單中的創科學者已達雙位數字,主要來自歐美地區。
吸納創科精英兼收並蓄
「別人做創科,有齊實驗室、團隊,孤家寡人來港工作不容易,因此計畫提供完整配套。」薛永恒指,「傑出創科學人計畫」除了資助來港學者的薪金津貼,亦有完整配套,包括聘用團隊研究員的津貼,設立實驗室及其早期營運的開支,相信對精英學者來說非常吸引。政府目標於今年第一季敲定詳情、委任評選委員會、擬定計畫運作模式,並向各大學詳細介紹內容,預計大學最遲可於6月起向評審委員會遞交提名。
計畫早前於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討論,期間有議員關注科研資助範疇過闊,問當局有無針對香港需求,為計畫制定招聘人才的特定範疇。薛永恒再向本報解釋,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有詳細提及研究範疇,其中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都是香港強項,不過政府沒有「水晶球」,難預測未來研發哪一範疇對香港最有利,因此一個長達五年的計畫,不宜在現階段限制只集中招聘某一方面的精英,反而應兼收並蓄,信任大學及評選委員會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