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又來到了尾聲,對很多打工仔來說,頗有「無驚無險又到七點」之感,但實際上今年發生了不少跟職場相關的事情,就趁2024年最後一期,讓我們回顧一下,然後又再一起展望將來。
人口逐步回升
失業人數穩定
根據政府統計處8月公佈的數字,2024年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七百五十三萬一千八百人,較2023年年中減少0.1%,較2023年年底則上升了0.1%。由2023年年中至2024年年中期間,錄得一萬三千八百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包括四萬四千名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以及三萬零二百名其他香港居民淨移出。政府表示,受惠於各項吸引人才和輸入勞工措施,2024年上半年有不少人士從內地和世界各地移入香港,使2024年年中人口較2023年年底有所增加。
失業數字方面,根據政府統計處在上周發表今年9月至11月的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1%,就業不足率則為1.1%。總就業人數由8月至10月的三百七十萬七千一百人,上升至三百七十一萬一千八百人,增加約四千七百人。同期的總勞動人口亦由三百八十二萬七千九百人上升至三百八十三萬一千五百人,增加約三千六百人。最新失業人數(不經季節性調整)十一萬九千七百人,就業不足人數則為四萬一千七百人——留意2023年同期的失業率為2.9%,失業人數是十一萬二千四百人;就業不足率為1.0%,人數為三千六百人。
看罷上述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聽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的評論。「勞工市場在短期內應大致維持穩定,儘管一些行業的情況或會較受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增加和貿易磨擦升溫所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加入失業大軍的著名人物,包括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和前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
人口增加、職位空缺減少、失業數字微升 …… 這個現象到底意味着甚麼?
結業尚如潮湧
人才仍須輸入
如輸入「結業」二字上網搜尋,會發現過去一年有超過一百五十萬個相關結果,比起「姜濤」的三十九萬三千個搜尋結果還要多。是的,「結業潮」可算是2024年的潮流。綜合多個媒體的多番報道,今年結業的品牌/店舖「主要」包括:
1.度小月
2.道頓堀御好燒
3.阿默蛋糕
4.Garrett Popcorn
5.振安大押
6.順香園
7.日昇玩具
8.德國熱狗
9.廖孖記
10.南小館
11.鴻運冰廳餅店(宣佈本月結業)
12.明將壽司
13.板長壽司
14.魚米家
15.長洲甘永泰魚蛋
16.大渣哥茶記
17.老三陽
18.開益書店
19.佐敦馬華餐廳
20.尖沙咀火間土
21.別府九州拉麵
22.華潤堂
23.大昌食品
24.日牛 Shabu Shabu
25.總統戲院
26.MCL荷里活戲院
27.九龍城影藝戲院
28.啟德嘉禾戲院
29.九展星影滙
30.Cinema City朗豪坊
31.MCL海怡戲院
32.北角ACX戲院(宣稱「內部裝修」)
33.舒適堡(「暫時」全線結業)
34.凱施餅店
結業潮形成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市民北上消費,令本地市道欠佳。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像廖孖記陷入食安及產地問題似乎「非走不可」;馳名的明將壽司和板長壽司也許會教人驚歎「原來未執晒?」;四十年老字號餅家順香園的結業消息言猶在耳,轉瞬間已經重開,情況跟「大鑼大鼓」地結業又重開的哥登堡餐廳類似。當然,由於「重開」不是今年的潮流,所以鮮有報道也屬正常。
另外,若留意的上述清單,會發現多家戲院在今年應聲倒下,令人最詫異的是:本年上映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及《破。地獄》在截稿時分別錄得港幣一點一二五億元及一點三五億元的票房,還有《焚城》、《飯戲攻心2》、《金手指》這些出類拔萃的佳作,也無法扭轉戲院關門的命運。
那邊廂有店舖關門大吉,這邊廂仍有營商者積極地向前看。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統計,截至今年10月,解散的公司共九萬六千六百四十四間,成立的公司為 十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二間,印證了特首李家超「商舖開業比結業多」的說法。不過對於老闆來說,人手不足仍然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勞工及福利局早前公佈《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計2028年人力供應為三百五十六萬人,需求為三百七十五萬人,欠十八萬人。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建議輸入外勞加快審批、擴大行業範圍,並實施「2+2」續約模式,令僱主與外勞能自動續約。
事實上,政府於去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二十六個工種輸入外勞,批出超過二萬八千個配額。孫玉菡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截止9月底,共接獲逾六點六萬宗輸入勞工申請,共批出近二點九萬宗申請,當中以侍應生佔最多,共有五千二百三十一人、排第二和第三是初級廚師和售貨員,分別有二千八百六十七人和二千二百九十四人。
孫玉菡又指,勞工處一直密切監察優化計劃的實施情況,並會在實施優化措施兩年期屆滿前檢討優化計劃。他說,勞工處會繼續留意各行業申請輸入勞工的情況,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同時容許僱主輸入勞工,紓緩人力不足的問題,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政府亦會加強培訓及招聘服務,支援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工業意外「一宗都嫌多」
最低工資「可加不可減」
重視「本地工人優先」當然重要,但比就業更重要的是職業安全。有些意外,例如有四十四年的承建商馮祥記因資金周轉問題清盤,對工人生計可能造成影響,但大家最不想見到的,相信是致命工業意外頻生:
2月20日,啟德「澐璟」地盤發生工業意外,棚架由十九樓倒塌至地面,造成兩死三傷。4月23日,四名渠務署外判工人在沙田源禾遊樂場清洗污水渠時吸入硫化氫,導致兩死兩傷。11月5日,一名四十四歲男工在馬頭角道一工廈天台外拆棚期間墮樓死亡。11月7日,一名三十七歲男工在機場T2客運廊地盤安裝懸吊式行人通道時墮地死亡。11月9日,大圍柏傲莊三期地盤有吊籠疑出現失靈急墜,工人走避不及導致死亡。11月12日,一名七十七歲清潔工在昂船洲公眾貨物裝卸區墮海死亡。11月22日,一名十八歲工人在中環德輔道中歐陸貿易中心維修扶手電梯期間,意外跌落扶手電梯坑槽不治。
立法會去年通過修訂《職安健條例》,最高罰款由五十萬元大增至一千萬元,但致命工業意外個案仍然有增無減。有議員質疑業界安全文化仍未形成,死亡數字更比去年上升,而工地仍有趕工問題。勞工處副處長馮浩賢認同工作文化很重要,指要是業界心態不要「貪快、貪方便、要錢唔要命」的話,很多意外可以避免,又指很多意外成因均因安全措施未有做足,希望可以繼續推廣職安健文化。
任何打工仔都希望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同時亦希望薪酬只加不減。最低工資檢討機制由2026年起改為「一年一檢」,並引入「可加不減」機制,調整幅度與通脹及經濟情況掛鈎。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在今年中開會,勞聯林振昇認為應有追溯力,由現時最低工資四十元加至四十一點八元,再用新公式計算,「當是給禮物或好消息基層工友。」不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明不設追溯期,即明年的調整將按現時最低工資四十元為基礎。
搵好工就是打好基礎。想搵工,請繼續留意《Job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