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創業路 本地婚紗品牌創作人
Cocoon Bridal
創立於2001年的本地婚紗晚裝定做品牌,針對中高價禮服市場,同時提供男裝禮服、中式裙褂及飾品設計及租借服務。Winnie及Sarah是品牌的女裝設計師。
網頁:www.cocoonbridal.com
設計師簡介:
李詠詩(Winnie)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院,曾獲1996年香港年青設計師比賽獎項,同年代表香港參加亞洲時裝比賽;1997至2001年出任電視台時裝設計師,擔任多項大型綜藝節目服裝設計,01年合作成立Cocoon Bridal。
劉碧瑩(Sarah)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系,曾於1997年香港年青設計師比賽及2002年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時裝比賽中獲獎;1996至2001年出任電視台時裝設計,擔任多項大型綜藝節目服裝設計,01年合作成立Cocoon Bridal。
Winnie及Sarah的經歷頗相似,先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時裝設計,曾擔任成衣設計及在電視台工作,主要替綜藝節目設計服裝。大大小小的表演、選美及遊戲節目都有負責過,我們也可能當過她倆所設計服飾的觀眾,現在她們是自家婚紗品牌的設計師。
合夥創業圓設計之夢 幸運與努力的回報
Winnie:讀設計時最大的得?是開闊了自己
「讀設計時最大的得?是開闊了自己。我小時住在屯門,過?很呆板的讀書生活,中學畢業後讀了設計,覺得看多了很多東西,眼界開闊了。」Winnie回憶最初接觸設計的學生年代。
她續說:「電視台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與鍛煉,雖然辛苦,但擴闊了自己的視野,例如做晚裝。設計時裝的人未必喜歡設計晚裝,會覺得老土,但電視台讓我有機會接觸晚裝。而且電視台的期表很趕,一個人需要負責幾個節目,於是拿衣服、定衣服及買布料全都是自己一個負責,要將時間好好安排,才能將每件事順利完成。以至現在就算同一時間處理很多事情,也不會怕。」電視台的工作也讓她認識到日後創業的合夥人——Sarah。
Sarah:不能創作,便開始想到創業
「在電視台工作了3年,像在大學做功課,比較不像上班,舞台服裝設計的自由度很高,不是例行工作,每次設計皆有不同。選美是『靚人靚衫』,遊戲節目可能是搞笑服飾,創作自由度很高。」
Sarah回想電視台的工作,最值得高興的便是自由度,反而離開電視台之後,進入Ready-to-wear(時裝)的設計,讓她碰了很多框架界限,「女裝可以發展的創意空間其實不大,你設計的款式會不會推出市場也由老闆決定,工作漸漸變得沉悶,感到不開心。做創作的,不可以自己拿主意,即等於不可以創作,不能創作,便開始想到創業。」她說。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和你共同努力去做一件事
很多人說朋友合資做生意會有很多紛爭,Sarah和Winnie卻有不同的見解。
「其實每個做時裝設計的人,都會想過『不如自己開間鋪』,只是不肯定自己會做甚麼。01年,想辭去原來工作,便想起Sarah。因為大家曾是同事,一起工作,做事有默契,看事情的角度又相似,加上知道對方的實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和你共同努力去做一件事的。」Winnie說道。
合作創業除了加強實力,也可以分擔責任,「作重大決定時便會慶幸不單只有自己一個。如果只有一個人承擔所有事情,同時是設計師又是老闆,下決定的難度會很高。因為我們有幾個合夥人,責任便可攤分,這也使你可以從更公平的角度去作決定。」Sarah說。
努力與幸運 成就美麗事業
幸運與努力的回報
由於兩人的理念相似,而且對對方的設計實力有信心,於是她們與另外5位朋友一起集資,01年頭落實創業,在上環開鋪。回看01年創業好像有點倉卒,當時香港經濟漸走下坡,而且初開業時,7人均同時兼顧工作及創業,在白天當上班族,下班後再到店?開工,「那時整整一年沒有放假。」Sarah續道。
「兼職並行」的模式維持了一年多,之後大家漸見成果,於是決定全心投入做生意,各人負責自己的強項,店鋪從上環搬到銅鑼灣。現在她們的工房及門市都在中環,是業務發展順利的成果。雖然兩人不肯透露最初投資了多少金錢,但多次強調金額「少到你唔信」,Winnie笑說:「你現在見到的成果跟我們最初拿出來的錢完全不成比例。做甚麼也好,你付出100分力都不一定會有回報,所以除了努力,我們也很幸運。」
Sarah亦說:「廿多歲不去嘗試,難道四十歲才開始?到時想做體力都應付不來。」她回看當時的創業時機有點可一不可再的意味,「當時同類型婚紗設計的店鋪並沒有現在那麼多,市場被數間大型婚紗攝影店壟斷,所提供的服飾選擇亦比較傳統。」Sarah及Winnie皆認為婚紗市場大有作為,同時她們可提供具型格、個人特色及有別於市面的晚裝,於是Cocoon Bridal便正式成立。
學習當老闆
當設計師與老闆的經驗很不同,前者?重如何將衣服做得最好,後者看得最緊的是成本及效益,Sarah指婚紗晚裝的成本很高,最初開業時二人當設計師的角色仍然很重,一開始的設計注重立體剪裁,簡單點說模特兒穿會很漂亮,但難以配合大眾身形的,最初很多客人的評價是「好靚但蝦人?」;碰了釘子,慢慢變成經驗,兩三年後逐漸找到平衡。
合夥人由最初的7位變成現在的5位,相對員工的數目增加了,Winnie說她們開始需要學習人事管理,加重老闆的角色,「例如員工的午飯時間是1小時,你便需要列明1小時,我們最初以為這一點不用說大家也知道,但原來真的需要說清楚。」Winnie說。
讓更多人接受才算成功
此外,她們也有需要堅持設計師身分的時候,「每年的廣告,造型及服飾都是由我們負責。這一刻我便不理會款式是否適合客人,只會?意廣告的形象跟品牌是否合襯,不能過於商業化。因為商業化的款式不會令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曾經試過大眾化及普通一點的款式,但結果並不討好。」
她倆希望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更高,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接受,「其實設計師推出品牌都是想成名,讓更多人接受才算成功,但我們希望成名的是品牌而非自己。」Sarah說。Winnie亦說:「如果我經常想著要出『Winnie』的名字,那便不會有今天了。」
撰文:潘慧華
Posted on 04 Ja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