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不僅肆虐全球,更改變了人類多年來的生活模式,其中以對學習模式的影響較為明顯。再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導師與學生之間更是一個屏幕之隔,還要配合良好的網絡、視像、音效配置才能夠相得益彰。
若談到調解培訓課程,素來都是採用面對面授課模式,在練習角色扮演時導師的現場指導更為重要,因此在過去半年坊間的調解培訓課程都因嚴峻的疫情而停辦。然而,由於調解培訓課程一直有市場需求,筆者留意近日愈來愈多人去探討綫上調解培訓課程的可能性。從科技角度而言,經此一「疫」,公私營機構培訓員工時亦紛紛採用新科技,改變傳統上堂的訓練模式,再加上視像會議軟件在疫症下需求大增,不論在技術及功能都大幅提升。
舉一個例子,Microsoft Teams的人數自今年3月底已突破四千四百萬人,單在七天之內更增長一千二百萬使用人數。至於其他軟件如Zoom、Google Meet的發展更加不在話下。
若從培訓角度而言,要推行綫上調解培訓課程難免遇到一些挑戰。導師能否適應綫上教授是首要問題,要知道在綫上教授並非三言兩語、簡單望着鏡頭說話便可, 而是需要悉心安排,配合適當的硬件和軟件才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項挑戰,便是學員的適應能力,包括學員是否擁有合適的綫上學習環境(如光綫、學習位置等),皆因在綫上學習需要擁有更大的專注力。此外,課程設計的改變亦是一項挑戰,若以現時四十小時的培訓綫上化,答案近乎可以肯定是事倍功半, 尤其是講解角色扮演的部分。最後一個挑戰必然是認受性,據了解現時調評會並沒有一套綫上調解培訓的標準和指引去審核相關課程。
隨着科技日益進步,調解工作亦開始數碼化及綫上化。筆者早前介紹的eBRAM 便是一個好例子──透過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如區塊鏈、人工智能、軟件機器人及雲端技術等去開發網上爭議解決(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平台。筆者期望,調評會能夠開始積極研究綫上調解培訓的標準和指引,令本地的調解培訓課程能夠與時並進,令更多學員受惠。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