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最近成為了新興網紅流行詞,這個詞到底是甚麼意思呢?用比較文藝且文明的方式去解釋這個詞:就是不管對方對你做甚麼事情,採取甚麼樣的態度,你都不做任何的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內心毫無波瀾。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選擇最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裹挾。
種種熱烈迴響,卻與2017年同樣盛極一時、用來描述大陸年輕人的「佛系」所引發的風波有着極大的不同,代表不少大陸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出現了質變。當時的佛系,是用來形容「一切隨緣」的生活方式,對人世間諸多事情的態度都是無所謂,並不特別努力去追求甚麼。這種「看破紅塵」的精神指導原則,飄洋過海流行到台灣,導致「佛系戀愛」、「佛系理財」、「佛系減肥」等紅遍全網。如今的躺平,則是進一步把自己的生存狀態降到最低,「鬆鬆垮垮、吊兒郎當地活着」就是最舒服的人生。比起廢柴,躺平似乎多了一絲高尚與愜意;更不尋常的是,這樣的生活態度竟然引發無數的年輕人贊同歌頌,心生嚮往。
躺平大受90後、00後的歡迎,到底背後反映了甚麼樣的深層心理?大陸年輕人甘願選擇沉淪,是年輕人的心態崩了?還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大家只是覺得好累,躺一下,就是一個最弱者的一種反抗姿態,甚至不叫反抗,是一個弱者的呻吟,就讓大家呻吟一下吧,好不好?」劇評家、時事評論員梁文道在《八分》Podcast中說。梁文道引用韓國作家韓炳哲的暢銷書《倦怠社會》表示,身處其中的年輕人普遍喪失了鬥志,不願背負風險,喪失了物欲和成功欲,也不想結婚生子,談戀愛都覺得麻煩。書中描述的不只是中國,而是世界各國,原因是市場經濟下普遍出現了「追求功績」的取向,要求人們要更向上、更快樂、更陽光,然而一直提倡過度,就導致一種疲勞和倦怠。「因為你一天到晚的奮發向上,你累不累?你當然很累。」
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躺平,其實是一種自我和解,這些支持躺平的人,絕大多數只是偶爾躺平,只是他們生活中的插曲。在現實的壓力下,與生活激烈對綫才是他們的生活中的主旋律。躺平,其實只是為了更好的蓄力前行而已。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