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種信息(signal)的交流。難怪現今的社交通訊軟件都叫做signal。
Erving Goffma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社會學家。他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是有關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表達,稱為「連繫象徵」(tie signs)。連繫象徵可以是言語和非言語的,例如文字、行動、接觸和表徵(symbols)等,都能反映着彼此在關係上的感情、愛意和熟悉程度;當然也可以是惡意和距離。
眾所周知,身體信息(或非言語語言;non-verbal language)可能比言語更具影響力。在朋友間,身體的接觸可能帶來正面的信息,增進感情。當處理不當,例如作出錯誤的表示,或拒絕接受別人的身體語言,也會產生負面信息。Goffman將連繫象徵分為三個種類或層次:
儀式性(rituals):
這是一種比較內向和含蓄的(inward-facing)行為。在關係的初期,對方想跟你進一步交好,可能會握着你的手、輕輕地觸碰你,或比較長時間定睛望你等。雖然第三者或許望到或感覺到,但這種交流主要是二人間的「暗示」。
標記性(markers):
這是一種比較明顯的象徵,可以清楚地令對方及其他人都知道他想跟你示好,例如(言語上)當眾去讚賞你、約會你;(身體上)搭着你肩頭、擁抱或一直拖着你的手、一起上洗手間等,都心想對方甚至外界也知道你們的友誼。
轉變的象徵(change signals):
這是一種再進一步的象徵行動。當關係已去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心印心,毋須多說時,對方不用問你,就自自然然地為你作出一些窩心行為。另一個說法,可以是一種「默契」。例如冷起來,將自己的外衣蓋在你身上、飯後立即幫你埋單。
當然相反的例子會是:見你走過來,對方就自動彈開、一直迴避你的眼神接觸、你說一句就駁你一句;在新聞報道裏,我們會看到兩個不和國家的元首會面時,當一方伸出和平之手,另一方卻拒絕握上去,這正表示「我不賣你帳」的信息。懂得利用連繫象徵,在關係上自然事半功倍,或避免碰釘。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