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得一次得一次」是近年最流行的句子。幾乎每次見朋友,都會說一次。那麼你花上幾多時間去跟朋友相處呢?
美國曾有調查發現,由1994至2014年間美國人(不論年紀)每日花在朋友身上的時間,由一百零四點一分鐘減至八十四點三多分鐘。時至今日,我更可能相信人花在朋友身上的時間更少,且大部分都並非面對面。 友誼要投資的,也要投資得宜。很多時候,我們會花上很多時間在不重要的吃喝玩樂的朋友身上。不是說玩樂不重要。但你知道,當你一旦想傾訴心事時,不會選上他們。
另一種現象是,「看了」當作「相處了」。你在facebook或IG上有數千百個朋友,會花大量時間去滑手機或點評,自我感覺已經「交際」了。不錯,這是一種交流,只是質素又如何?我們就這樣把時間灌注這種「淺薄關係」上。《英國心理學期刊》曾經發布了一項關於人類學的研究,發現人與摯友的相處愈多,會覺得愈快樂。反而表面上多交際、多應酬,生活滿意度卻愈低。但為甚麼很多人會本末倒置呢?
一,方便就手。有些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例如現時的同事或同學、左鄰右里等,隨手可約;
二,很多人會選擇所謂「階段性社交策略」,就是在學時跟同學玩,大學時跟大學的同學玩,工作時跟同事玩,反而冷落了昔日的好友;
三,普遍上,人覺得識人好過識字,識得人愈多愈好,所以多去參加集體活動,認識人。最後一些真正的摯友就擱在一旁,一年只見一兩次。
友誼是一種自願性比較高的關係。你絕對有權選擇花多少時間在某位朋友身上。可是,正因為那份承諾性(commitment)比較低,人往往取易捨難,給自己很多理由,如「我最近很忙」、「約了,都不知有甚麼可做」、「對方或許很忙吧!」、「對方會想見我嗎?」等。我每年年終都會做年結和展望。在展望部分,我會記下自己有那些好友,跟自己說一定在下一年去聯繫他們,發展更深友誼。記得,朋友見得一次得一次。底蘊裏就是說,要珍惜友誼。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