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可能認同:朋友間有同共性(similarity)。究竟有雞先定蛋先?即選朋友通常會選有共同興趣的人,還是做了朋友,近朱者赤,漸漸形成共同興趣?
California and Dartmouth College在一項研究中找出二百七十九位學生,先叫他們填寫誰是自己的朋友。從中選出朋友圈,最後得出二十四人,叫他們一起看一些短片。這時候,研究員會用 MRI去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發現,朋友間的大腦活動非常相近,特別在學習、動機、記憶和情感處理部分。所謂朋友間有着共同的 brain wave(腦電波)或者same channel,原來是沒錯的。
朋友間有共同性有很多好處:
1.容易找出話題,找出交往的起點;
2.比較暢順地相處和交流;
3.多機會共同去參與一些事和活動,相處機會大增;
4.對自己喜好的事物,可以發展和擴張出去。
可是,又有其他研究指出,我們不能忽視其他可以影響交朋結友的因素。Music Marker Theory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會找音樂風格偏好雷同的人做朋友;不過,研究又發現他們其實會先認定對方可能成為朋友,才作出這選擇。Wellesle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of Kansas 大學曾分別找出兩組大學生,一組由一個小型校園(約五百人)和一間大型的(約 二萬五千人)去做實驗。最後他們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都會多找有共同興趣的人互動。不過,較大校園的學生找共同性的人機會較多。為甚麼?他們普遍認為,在較大的校園找朋友的機會比較多,所以有權去「㨂擇」。但同時,在較少人數校園的學生,卻會比另一所大學的學生更重視友誼。
共同性,有好處也有壞處。當大家認定友誼中要有共同性,可能產生壓力,被迫要「跟大隊」,可能難以做自己。這特別發生在年輕人當中。回應最初「雞先蛋先」的問題,有研究找來一班Royal Netherlands Naval College的學生做實驗,發現他們很可能受同儕的壓力,漸漸形成相似的興趣和活動。朋友間的物以類聚是很有趣的課題。我覺得,能夠在友誼當中,既可以有同共性,也可以有個別性,兩者平衡,就好了。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