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堡大學曾經進行一個有關「道別」的實驗。實驗邀請了一班互不相識的人,分別二人一組在網上溝通平台Skype中對話一段時間。實驗員會對一批人在對話完結前幾分鐘,提醒他們對話將會結束,又對另一批人在對話完結前完全沒有提醒。之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做一些執行性工作。結果顯示,曾被提醒的參加者在進行執行性工作時,表現比沒被提醒的人優勝。
這實驗想說明一個道理:道別是需要的,因為人在道別之後,似乎更有能力去面對將來的工作。
道別要積極
採取主動:有些要離開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可能會選擇低調,或者根本沒空間去想向誰道別。因此,留下的人可以選擇主動。主動不是為干擾他人,而是不讓別人和自己都有遺憾,將遺憾減少。
體諒對方:留下來的人會有複雜的情緒,對離開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和評價。無論如何,事實已擺在面前。接納和體諒是最好的道別禮物。我們嘗試明白對方不但有家庭的需要,更有很多矛盾和難處。很多人都可能帶着「有頭髮誰想做瘌痢」的心情。倘若對方未能早一點通知你,也不用想太多,別人都會有其限制。
不用比較:走有走的原因,留也有留的道理。各人不會比別人好。你覺得留下是受難,別人也會感到走是逃難。大家都面對新的挑戰。不要感到自己是「逃不掉」、「沒選擇」或「沒條件」。常常反覆問自己:「為何我要留下?留下來做甚麼?留下來有何意義?」不錯,留下的挑戰會不少,因此內心的掙扎和懷疑只會愈多愈密,這種自省是對自己信心的堅固 。
嶄新連繫:分別不是永別。科技日新月異,在疫情中我們更學懂了運用不同的溝通平台。地球村只會變得更近更細。我跟一些已離港的家庭定時利用網上溝通平台連繫。關係,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積極道別,讓人讓自己都有能力面對下一關,下一階段。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