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是一個小學生。他的好朋友要移民了,令他感到有點失落。家長可以如何處理?
關係是個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反映自己的價值。當好友離開,小朋友會有很多幻想:是朋友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是我沒能力走?當中實在有關安全感。
1.為甚麼:孩童總愛問為甚麼,必會問父母:「為甚麼XX要走?我們可以走嗎?」家長當然難以片言隻字去解釋背後種種原因,更不能說他們是去過「更好的」生活,因此可以簡單地說XX要跟家人在一起、XX一家喜歡在另一處地方生活;而我們卻喜歡留在香港。正如有人喜歡吃中餐,有人喜歡吃西餐。總之,每個小朋友都要跟着爸媽在一起。
2.離別是過程:過程的意思是「時間」和「空間」。小孩子的情感像消化系統,要慢慢地消化。他們今天抗拒的,可能假以時日會漸漸接受,家長不用太快擔心或催促。另外,過程中家長要協助孩子表達難以言喻的情緒,詢問他們不捨的地方、跟好友的關係、懷念的人和事,同時讓孩子參與「說再見」或「送禮物」的過程和計畫。當中,孩子可能會感到沒安全感、怕沒朋友、變得孤單。要解釋離別不等於永遠失去這位朋友,要說明彼此都會學習認識新朋友。
3.認識那個地方:借助書本或網上影片給孩子介紹朋友或家人要去的地方,讓孩子有足夠的影像去想像對方的生活。當別人到埗,可以用網上平台交流,以視像認識對方的生活環境,增加安全感。
4.過渡性物件:有個心理學概念叫Transitional object,好像幼兒跟父母暫時分離時,利用毛公仔去安慰自己。這概念可運用在這次分離中,讓孩子跟好友做些紀念的事,交換紀念性物品,留下相片和影像,降低「失去」的感覺。
離別,是大小朋友一生要學習的功課,也是成長的「必修科」,當中可以為自己建立安全感。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