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精緻的飾品,能為一身裝束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黃迪詩(Daisy)和何淑敏(Imellda)一年前創立東方纏,是目前全港唯一一家從台灣引入纏絲工藝飾品的商店。店內的纏絲飾品全由台灣師傅親手製作,造工精細,數量有限,主攻對打扮有要求的顧客。小店更會定期舉辦工作坊,一來吸引客源,二來進一步推廣這獨特的工藝文化。
纏絲工藝源自中國客家、閩南文化,至今四百多年歷史,更被台灣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Daisy介紹指,纏絲工藝有如立體刺繡,工藝師會先利用銅綫和紙片製作支架,再在其上纏上絲綫,對工藝要求極高。單是一朵手掌大小的纏絲玫瑰,工藝師便要花上二十小時製作,每個部件都要「一口氣」完成,「因為力度掌握要很平均,否則一鬆手便會有空隙。」 纏絲作品由剪紙至纏絲全程人手製作,故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正因纏絲工藝手工精細,工藝師的產量亦不能多,以纏絲玫瑰為例,一名工藝師每年約只生產一百朵,故東方纏的貨量亦有限。
打動台灣師傅允合作
如此精湛的工藝,當然非一時三刻便可掌握,Daisy和Imellda自問「不夠班」,故東方纏店內的纏絲飾品全都出自台灣師傅張金蓮的巧手。Daisy憶述,兩年前她到台灣旅行,無意中在宜蘭一個傳統藝術中心初次接觸纏絲工藝,買入一朵纏絲玫瑰送給Imellda作手信,二人都對它愛不釋手,決定要將這工藝帶來香港。 起初要說服張老師合作,讓她們成為品牌的香港總代理,Daisy直言過程不容易,「畢竟對方也想知道我們將如何銷售、會不會出現仿製品等等。」於是二人專程飛到台灣拜訪張老師,以示誠意,本身是帽飾設計師的Imellda更將自己設計的纏絲玫瑰帽飾送予張老師,終打動對方答應合作,成為全港唯一一家售賣纏絲工藝飾品的商店。 傳統的纏絲工藝一般用於婚嫁喜慶,選用大紅大綠的顏色,但隨着時代演變,纏絲作品已愈趨多樣化。Daisy形容,張老師擅於在傳統工藝上加入創新元素,例如選用大膽的彩虹色,而Daisy和Imellda亦會不時給予意見,將港人品味融入設計,「港人喜歡穿黑白色,老師特意利用深淺不同的黑,以及白與淺銀的配搭,製作玫瑰。」現時東方纏出售的纏絲飾品包括襟針、耳環、帽飾等。
將港人品味融入設計
要將精緻的纏絲飾品由台灣運到香港,過程很考工夫。二人初時將每件飾品逐一以獨立盒包裝,以防飾品被壓壞,惟成本不菲,其後二人研究了一種特別的包裝方法,可將飾品一同包裝,亦不會破壞其造型,「如果一直用獨立盒的話,應該要賣貴一倍。」 東方纏的飾品定價大多在千元以上,較一般飾品價格明顯高出一大截,Daisy坦言當初也擔心客人嫌太貴,幸客人了解到製作纏絲的工序有多繁複,作品有多珍貴後,大多接受定價。
除了零售外,東方纏也會定期舉辦工作坊,由Imellda擔任導師,教導客人製作帽飾,「客人如果希望在帽飾上加入纏絲飾品,也可另外加錢選購。」二人笑言,有些工作坊學生因而成為了好友,閒來也會到訪小店,「所以店內也備有各式花茶,隨時招呼他們。」
創業秘笈
建品牌故事 讓客人留印象
香港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高級特任講師譚桂常指,東方纏的產品並非工廠式大量生產,主打獨一無二,定位清晰,「香港人最怕撞衫,一件纏絲飾品可以點綴衣着,是很好的選擇。」 惟譚桂常提醒,纏絲工藝尚未為人熟悉,有必要多下工夫推廣,首要工作是建立品牌故事。他認為,兩位負責人可利用facebook平台,將自己或客人與纏絲飾品的故事寫出來,「例如客人買飾品送給媽媽、情人、朋友的故事」,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譚桂常又建議二人在工作坊上教導學生如何利用纏絲飾品配搭衣着,「例如點樣配襯可以提高衣着品味」,甚至可將配搭後的照片放到互聯網,提高客人購買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