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乎無望社會,我們必須發展一種嶄新的空間,叫做「為他人」(Thoughtful)的空間。Thoughtful這個字同時包含兩個意思:思考+為他人設想。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人要有全面的思維,不得不發展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今天生活的另一困局是,我們被物質和利欲重重包圍。這種價值觀,帶來的不僅是道德問題,而是會使人變得愈來愈自私,同時將人漸漸變成自己和物質的奴隸,失去「他人角度」的思考。瑞士國際管理學院教授俞昊相信,人類的優勢正迅速消失,過往必須由專家負責的贋品檢定、醫學診症等,將來都可能由科技取代。因此他認為只傳授知識已經不足夠,在科技先進的二十一世紀,人類更重要學習的是同理心。
擁有相近看法的,還有Humans Are Underrated的作家科爾文(Geoff Colvin)。他認為AI比估計中更快挑戰人類,而隨着科技進步,人類互動的能力將會更彌足珍貴。他認為人能夠感同身受,以同理心作出合宜反應;在群體合作中,又會敏銳觀察人際社交,懂得閱讀別人的心理;還有人類才有的說故事能力,都不是圖表、數據等科技可以取代。
著名美國管理學思想家Daniel Pink在其著作《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中細緻地說明六種最能應對外未來的能力。當中有兩種能力正是關乎發展「為他人」的空間。第一種能力就是同理心,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說:「任何成功的秘訣,就是以他人的觀點來解決問題。對別人不論是同事或上司而言,被明白一定會感受良好。」同理心是工作上最重要的技能,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同理心就只剩下「自閉」,而沒有「人際」。 很多人說同理心就像穿上別人的鞋走路(Put in other’s shoes),更重要的一半是,先脫下自己的鞋(Take off your shoes)。不脫下自己的鞋,怎能穿上別人的呢? 當我們分析甚麼是對與錯,甚麼應該不應該時,總是帶着自己的立場。在同理心的世界,是沒有對與錯,沒有應不應該,只有對對方「單方面」的理解。做到這一步,得先擺脫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同理心是「為他人」空間中的基礎,由自我(Personal)發展到關係(Interpersonal)。另一種能力是:不會只顧賺錢,還要重視意義(Meaning)。
意義,就是掙脫營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層的渴望:生存目的、出世意義,以及性靈滿足。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