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悄悄地進入一個稱為Gig economy的世代。甚麼是Gig?原本解作一場表演,現在解作一份在網絡或任何地方完成的工作。
簡單來說,Gig economy是由很多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兼職和短期工作形成的經濟,甚至漸漸成為潮流。長工已經不再是主流。有人估計在2020年,美國有20%的勞動力都是從事多兼職和短期工作。現在,我們看到即使有所謂傳統正職的人都有兼職,例如UBER司機和外賣送餐。當然,政府要適應這變遷,如何收稅?如何保障他們的福利呢?2016年10月,英國就已經通過UBER司機可以擁有一些勞工福利和地位,例如法定假期和最低工資等。
說回打工仔,Gig economy下工作的人如何過更快樂的日子?有機構調查如果有人想以Gig的方式過得仍然快活,需要擁有一些心理特質。第一,是目標為本。金錢不是最能推動這類人的主要動力!97%受訪的自由工作者或兼職,認為他們最想尋求的是更有目標推動(Purpose-driven)的工作。而這些目標需要帶有意義和給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跟他們的價值觀配合。第二,是控制權,即一份自由──所謂自由,即是可以自主在何時何地做何工作才是工作的最大回報,這個不難理解。
不過,第三和第四種特質就有點令人驚歎,也跟我們一般對他們的想法有點不同。首先,通常我們想像一些從事藝術或設計的人會傾向喜歡自由工作或兼職;從調查得知,原來這類人當中只有38%對Gig的工作感到滿意。其實,每個行業都可以是Gig,重點是他們在心理上和實際上都能夠在收入和自由度兩者上取得平衡。簡單來說,過這種生活的人不純是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而是有理想也會想得實際。
最後,自由工作者當然擔心收入不穩定,擔心客人拖數或走數──雖然,現在長工也不見得穩定,隨時可以被裁走。有些人為要有穩定收入,可能要兼顧幾份不同的兼職。因此,自由度和控制權也自然減少。他們常常掙扎於長期穩定工作還是繼續幾份兼職,夾在一種自我懷疑的壓力下。所以,他們要具備的心理質素,就是懂得自我審視又能自我肯定,過渡不明朗不穩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