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ause(楊慧)為本地手作造紙品牌「水木研社」的主理人,2016年成為Trial and Error Lab的實驗室夥伴計畫Lab Fellow。在這裏,她經歷的不僅是共享空間的使用、工藝技術及品牌的提升,更是對於「嘗試,直至找到出路」的體會。
今期,我們邀請她分享機緣巧合來到Trial and Error Lab的原因,又如何令品牌成長。
問:起初是怎樣來到Trial and Error Lab?
答:成立「水木研社」大半年後,其中一位Lab的管理員在facebook專頁上聯絡我,說有個共享工作空間將會有個一百五十天的試驗期,問我有沒有興趣了解及參與。恰巧自己當時經常要穿梭不同地方辦工作坊,整天像「走水貨」一樣把用具搬來搬去,也盤算是否該租用一個固定的工作點。但由於造紙過程需要水,怕弄濕地方或者影響其他人,加上考慮在Lab大多以見客或工作坊為主;認真思考過後,我決定報名成為非駐場實驗室夥伴(Zone B的 Lab Fellow)。
問:請描述一下當時你在Trial and Error Lab的參與和體驗?
答:除了開班及見客,Lab的「嘗試學院」提供很多課程給手作工藝師或有意加入文創產業的年輕人。我那時報讀品牌研習班、攝影班,還有產品研發班,好充實,彷彿回到上堂讀書交功課的日子。我覺得這是Lab與其他共享工作空間不同的地方,因為這裏會想辦法協助手作工藝師提升品牌,令我有一種「被帶領」的感覺,因為有時冒出些新想法,但不知道要怎樣探索或實行,恰巧上課程涵蓋到有關的內容,就能慢慢發掘到方向。
問:創作上有甚麼關口,是你曾在Lab給衝破嗎?
答:記得在參加「嘗試學院」品牌研習班的尾聲,我決定製作一盞名為「山海」的木箱紙燈。除了紙,還牽涉木工和電工的部分,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時間緊逼,但自己又希望不用拉電綫插電(濕電),而是用蓄電池、按開關的方式開啟,可是原來電工要花很多工夫,自己又不懂,弄壞了多條燈帶,幾乎做到想喊;可是到完成那一刻撳開關掣時,燈終於亮了!真的做到了!好開心,好有滿足感!即使前期過程很痛苦,但完成那一刻的開心,一世都會記住。(待續)
撰文:許桂珊
Trial and Error Lab特約撰稿員。Trial and Error Lab是透過共享工作空間、Trial Academy、工作坊及其他創意企劃,凝聚十八至三十五歲希望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的青年人,成為一班敢於嘗試與撞板、為個人與城市帶來出路的夥伴。 www.facebook.com/trialanderro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