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源自母親的關注和愛護。有了足夠的「愛」,自然感到安心和自在。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借用這概念去令對方感覺良好(feel good),更願意親近你。客體關係理論的心理學家Donald Winnicott的研究之一是「擁抱」(holding)的概念。他關注母親擁抱嬰孩的重要性。擁抱,可以是身體上和心靈上。
身體上的擁抱
嬰孩對外界、對身體狀況的很敏感,安全感也很脆弱,容易受影響,受干擾。當母親擁抱嬰孩時,會用身體包圍住他,保護脆弱的身軀和心靈。擁抱時,母親會感受到嬰孩的一舉一動,身體上種種細微反應,例如他感覺舒服嗎?他冷嗎?他熱嗎?他哪裏不舒服嗎?母親便會細緻地修正自己的擁抱,為了滿足嬰孩這一刻的微細需要,令他感到舒服。
心靈上的擁抱
這是實況,也是個象徵。母親將嬰孩抱在懷中,同時象徵性地代表她將嬰孩放在心裏,而且全情投入地了解他的身心靈,時刻想住他的各種需要,調校(attunement)自己(身體、情緒和心智)以配合嬰孩的節奏和需要。嬰孩會漸漸感到一份溫暖和心靈陪伴,母親很愛自己,將自己放在心上,安全感和存在感油然而生,體會「我很重要」、「我有價值」。這種體會是不智性上的體會,是心靈深處(潛意識間)的體會。
以上「擁抱」概念可以放在朋友關係上:成長,要透過他人的愛。這愛是別人在情感上的擁抱:被聆聽、被明白、被留意,被需要、被重視。人透過這個「學習」過程會產生一種安全感,同時學習出一種對於他人的關愛,一種非自私的愛和無條件的愛。你可以理解為一種近似「同理心」的狀態,肯明白對方,肯為對方設想。
同時,當對方感受到你的擁抱,同時也會擁抱着你。建立親密的過程會出現彼此的回饋性(responsiveness)。你對好,別人也想你好。你快樂,因為他快樂。 這是個雙方「學習」的過程,母親和嬰孩會透過「擁抱」互相調校(attunement),學習了解和觸摸對方需要,彼此配合,漸漸建立默契。而友誼關係就是以這種「學習」模式去孕育出默契(我給你所需要的)。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