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很有用。我們需要一些假設去認識這個很多未知的世界。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們走過一條山路,發現過有一條蛇爬過,下次當我們再次要走過這條山路時,會特別小心,怕會有蛇再出現。目的是,保護自己。
不過,你會明白人過分假設就會變得先入為主,這叫做「肯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肯證偏誤」是有關人如何蒐集和處理資訊。人會按着自己一貫的想法或思路去蒐集和處理資訊,將它們放去一個一個「儲物箱」。我們的腦袋就是會懶惰。
可是,可能會出問題。如果你一早對一個人有偏見或負面印象,他之後在你面前的所作所為,不論這人有任何動機,你會傾向想得負面,想像他一定立心不良。
這個概念會常常出現在情侶或婚姻中間。男女相處日久,大家總會透過認識和互動,漸漸發現對方令你不滿的地方,當對方再次做出相類似的行為時,人二話不說想到「他又是這樣」、「他真是死性不改」、「他總是不顧我感受」等內心指控,令自己情緒更高漲。這時候,人很難會想到這次行為可能是「例外」,對方另有動機或原由。
當然,「肯證偏誤」也會發生在政見和意見不同的情況,當人將別人看成政見對立的群體時,對方說甚麼、做甚麼都會是錯的,將過去和現在的觀察串連在一起,加上評論,愈來愈有說服力。
當人因為以上的偏誤而向對方破口大罵時,對方自然會反擊,在衝突產生時,人更肯定自己的假設:「他正是這樣!」而「肯證偏誤」漸漸根深柢固,牢不可破。
或許,我們最好常常使用Benefit of doubt,將疑點利益歸給對方,即放下假設,嘗試想:對方今次可能不是這樣,讓對方有機會解釋和表達。自然地,你會更立體和多面地認識對方,修正你「肯證偏誤」和腦袋中的Database。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