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動數碼娛樂事業發展,去年影片分享平台YouTube全球前三十名獲最多打賞的直播主中,超過八成半是虛擬直播主(Virtual YouTuber,簡稱VTuber),部分年收入破千萬港元;香港VTuber仍屬小眾文化,但相關文化產業已初步成形,有人做全職VTuber維生,亦有人想眾籌將虛擬角色3D(三維)化,短短三個月內募得近二十八萬資金。「港V」帶來的潛在商機固然不容忽視,但文化背後的成因也值得探討,年輕一代將虛擬視為現實的一部分,在虛實交錯的世界中,能否開拓新機遇?
如月Rumii是目前最受歡迎的香港VTuber,也是少有的全職VTuber,其頻道有逾二萬六千人訂閱。她透露,自己的收入與普通市民的平均月薪相若,主要來自直播打賞、會員月費制度,以及周邊產品銷售等,另外有四分一至五分一收入為廣告,部分遊戲廠商會付費,邀請VTuber在直播中宣傳。根據資料,她曾在慶祝一周年進行約三小時的特別直播,期間收到逾萬元打賞。
港No.1 VTuber
月入如上班族
在Rumii眼中,VTuber與普通直播主沒太大差距,只是以虛擬角色與觀眾交流。她的直播主題種類多元,包括玩遊戲、唱歌、教授日文及分享便利店晚餐等,更有不少與觀眾互動的環節,如猜測觀眾的職業、參與由觀眾出題的殘酷二選一等,亦會與其他VTuber聯手直播。
為了讓觀眾更投入虛擬世界,大部分VTuber有人物設定,如Rumii是大魔王的女兒,惟魔界屢被入侵,庫房乾旱,遂到人類世界賣藝。而有近二萬四千名訂閱者、四百名會員的VTuber米亞,則是用魔法變為人類、來自香港的熊貓少女。她希望將2D(二維)的人物造型3D化,預計需花六萬多元,在今年六月發起眾籌募集當中一半的費用,沒料三個月內收集到近二十八萬資金,較預期多九倍,她打算把多出的錢用在進一步計畫。
眾籌3D化
冀開演唱會見觀眾
「我希望以VTuber身分開演唱會,在現實中與觀眾見面。」米亞說,3D化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要開演唱會,虛擬角色應能三百六十度展示。她更希望藉此打破外界的既定印象,「有人覺得VTuber虛偽、扮得意,喜歡VTuber的人很『毒』,我想3D或更容易被普羅大眾接納。」
事實上,不少VTuber多才多藝,以米亞為例,不止擅長主持,她有參與繪畫人物形象和部分周邊產品,製成的商品種類繁多,如黏土人、毛巾和簽名掛畫等,她更懂得作曲和填詞,早前為手機遊戲寫了自創曲。她說,做VTuber與創業無異,實際還牽涉設計和製作產品、成本控制和寄送等工作。
隱藏真實身分
過「兩種人生」
這類獨立VTuber在業內被稱為「個人勢」,凱婷是其中一位。她的設定是十七歲的「MK」學生,笑言自己在過「兩種人生」,「對比直播女神,觀眾多認為凱婷是搞笑藝人。」她不諱言,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包容度較高,以角色說話毋須憂慮太多,「觀眾看VTuber,就像去虛擬主題樂園,現實過得辛苦時,有享受娛樂的地方。」
VTuber必須隱藏身分,讓觀眾有想像空間,為收集快樂能量,以守護「冰之國」的小林Aisu直言,一般過了一星期,才會在直播分享現實中曾到訪的地方,「要保持神秘和距離感。」
小林Aisu是香港VTuber少有的「社團勢」,其團隊「Mic On Project」社長櫻井芳樹P提到,他和小林Aisu,以及副社長過去是樂隊成員,後來其他成員離去,三人希望分享原創作品,於是合資四至五萬元設立VTuber社團,慶幸獲觀眾支持,現已準備推出社內第三位VTuber。
若有仔細留意,近期本港的巴士車身或港鐵燈箱不時出現動漫人物的慶生廣告,實際上不少人物是VTuber。芳樹P指,廣告多為「香港虛擬偶像應援企劃組」所買,過去該團體為外國VTuber應援為主,早前與他們談妥合作,不久後也可街上看到小林Aisu的廣告,「希望港V有更多曝光機會。」
廣東話限制觀眾人數
眾人承認,VTuber在港有不少「擁躉」,但會看「港V」的仍是小眾,芳樹P坦言,支持二次元文化,並非必然對VTuber感興趣,即使喜歡看VTuber,仍可能對「港V」反感,「有些人認為虛擬角色說廣東話很奇怪。」據悉,曾有人以日文直播,被觀眾狠批「無必要睇香港人扮日本人」。不少「港V」認同,語言限制了觀眾人數,不過她們仍然主張加入本地特色,米亞說,較喜歡用母語與人交流,亦期望可以捍衞廣東話和香港文化。
據本港的VTuber網站統計,現時本港活躍的VTuber有三百六十多位,凱婷估計,觀眾人數或只有五百至六百人,比例過於接近,她直言:「能做全職的人只有少數,多數人為興趣多過賺錢。」
「港V」何時可成為主流?Rumii說,靠個人力量難以做到,必須要有公司的支援,才可以達至效果。米亞亦盼望,VTuber能如普通的偶像或明星一樣,拍廣告、接代言,「希望更多香港人嘗試了解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