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促進跨境調解發展(上)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跨國經濟合作概念的合稱。在這兩個概念下,未來與內地合作的亞歐非國家將多達六十個,涉及四十四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63%。目前這些國家的生產總值只佔全球的 29%,因此發展空間很大。
「一帶一路」的其中一項重點是「設施聯通」,即由中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技術輸出。從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可以看到這種輸出的模式,一些經典的例子,包括中鐵參與俄羅斯的高鐵建設、中核與阿根廷公司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等等。隨着這種投資普及,和跨境建設相關的爭議必然會大量增加,由於建築爭議非常專業且複雜,經常會涉及專業的知識,需要專家證人參與。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國際爭議解決機制、保障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當中以調解的優勢最為顯著,它既不受地域限制,亦適用於普通法和大陸法系的地方。對同時牽涉多個司法管轄區的多項爭議,當事人可以運用調解一併解決,毋須逐一向相關司法管轄區提出訴訟。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金融、服務中心,除了專業人才雲集、市場監管成熟外,亦是「五流」匯聚之地,即是人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資訊流。香港可提供完善的金融、物流、基建發展支援及法律服務,亦可擔當一個可靠、中立和認受性高的國際性市場化平台的角色,吸引和協調全球的投資,及支援各國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和商業活動。在全球化時代,跨境商業調解迅速興起,並在國際商業糾紛化解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國際商業調解一方面堅持「着眼未來,互利共贏」。相比於其他解決糾紛方式,國際商業調解由於與商業活動密切相關,故此能夠充分尊重國際商事規律。商業規律的本質在於追求利益,凡商業交易均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有賴於未來長遠利益及可期待利益。國際商業調解秉持「以和為貴」的理念,並非止於眼前糾紛的化解和當前利益的恢復,而是着眼於未來,尋找糾紛雙方新的利益增長點,促成新的合作方案,從而使糾紛消弭於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之中。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下一期專欄再跟大家分享。
撰文:梁偉峰博士 [email protected]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香港和解中心科技及知識產權調解專家小組委員會召集人、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一帶一路」的其中一項重點是「設施聯通」,即由中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技術輸出。從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可以看到這種輸出的模式,一些經典的例子,包括中鐵參與俄羅斯的高鐵建設、中核與阿根廷公司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等等。隨着這種投資普及,和跨境建設相關的爭議必然會大量增加,由於建築爭議非常專業且複雜,經常會涉及專業的知識,需要專家證人參與。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國際爭議解決機制、保障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當中以調解的優勢最為顯著,它既不受地域限制,亦適用於普通法和大陸法系的地方。對同時牽涉多個司法管轄區的多項爭議,當事人可以運用調解一併解決,毋須逐一向相關司法管轄區提出訴訟。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金融、服務中心,除了專業人才雲集、市場監管成熟外,亦是「五流」匯聚之地,即是人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資訊流。香港可提供完善的金融、物流、基建發展支援及法律服務,亦可擔當一個可靠、中立和認受性高的國際性市場化平台的角色,吸引和協調全球的投資,及支援各國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和商業活動。在全球化時代,跨境商業調解迅速興起,並在國際商業糾紛化解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國際商業調解一方面堅持「着眼未來,互利共贏」。相比於其他解決糾紛方式,國際商業調解由於與商業活動密切相關,故此能夠充分尊重國際商事規律。商業規律的本質在於追求利益,凡商業交易均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有賴於未來長遠利益及可期待利益。國際商業調解秉持「以和為貴」的理念,並非止於眼前糾紛的化解和當前利益的恢復,而是着眼於未來,尋找糾紛雙方新的利益增長點,促成新的合作方案,從而使糾紛消弭於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之中。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下一期專欄再跟大家分享。
撰文:梁偉峰博士 [email protected]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香港和解中心科技及知識產權調解專家小組委員會召集人、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Posted on 14 Oct 2016.
Tag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