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林先生原來糾結於舊同事對他新工作的批評而產生負面情緒,更慢慢地開始自我懷疑。「其他的朋友、同事也有這種批評嗎?」我捉緊這個方向探索內情。
「沒有呀。有些退休朋友都表示生活苦悶,但又找不到工作,反而羨慕我能夠找到互相欣賞、互相尊重的年輕夥伴。大家都是由低做起的成功人士,非常明白我們這班中年人,要繼續留在社會工作,除了自身要有能力、心態要有彈性、接受新事物,亦需要找到能夠接受與自己有差異的年輕老闆。」
「既然如此,究竟有甚麼因素令你糾結於這個前同事的批評?」我提供他新的思想方向。林先生抬頭望向我,自言自語地說:「老實講,到了我這年紀,幾大風浪都見過。我一直最感到自豪的,就是如蟑螂一樣打不死,擁有強大的適應力和不容易被別人動搖的堅毅;再者,這個舊同事在我心中是一個沒有影響力的普通人。」他重新思考此問題。我協助他理順內心矛盾的想法:「在今次回流找工作時,雖然心態上理解現時的工作和以前不同,你的適應能力和市場觸角亦協助你平衡理想與現實的情況,你亦懂得欣賞新公司可以運用你的能力和經驗之餘,又可以令你有work -life balance的工作模式。只是當聽到舊同事的負面批評,多年建立的自動化思考模式令你自然而然地被『下屬數目多少』『會否負責瑣碎雜務』主導,立即產生了負面的自我評價。」
他猛力地點頭:「你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其實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辭職。當日與太太認真地規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模式,大家同意『家庭生活』是最重視的一環,應該好好享受家庭樂。而且,即使在以前,我也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我不需要阿諛奉承,亦不介意做雜務。只是被故人批評時,自己就不知不覺地跌入了這些『過氣」的思想陷阱。哈哈!難道我自己也忽略了我一直最感自豪的就是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不容易被別人動搖的堅毅。」
林先生的故事提醒我們,人皆有被情緒困擾而引起偏激思想的情況。首先,與其糾結於別人或自我的固有標籤,不如先認清甚麼事物才是真正重要 (例如家庭生活、朋友、事業、靈性追求)。另外,當感到情緒困擾時,身體感受的目的就是提醒你已經跌入了「思想陷阱」,不妨找人交流傾訴一下,可能會幫助你看到另一片天。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當感到情緒困擾時,身體感受的目的就是提醒你已經跌入了「思想陷阱」,不妨找人交流傾訴一下,可能會幫助你看到另一片天。](/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2302031018513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