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衣廠於九十年代北移後,本地製的衣衫裙褲買少見少,設計系出身的梁嘉殷為了復刻「香港製造」的時裝標籤,兩年前成立本土品牌「+1」,網售自家製色彩繽紛的圖案服裝。由選布、畫紙樣,到剪裁及縫製,全由她一手包辦,去年9月亦終於一償心願開設實體店。她坦言,一人製衣速度有限,但會繼續為客人度身訂造,希望讓更多人穿上稱身及獨一無二的衣服。
常說「人靠衣裝」,穿衣風格往往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指標。梁嘉殷直言,不少人認為色彩繽紛、圖案重複的服裝浮誇,但這類服裝風格才是她「杯茶」,惟大型時裝品牌少推出相關款式,她遂決定到深水埗買布,為自己做衫。
梁嘉殷本身修讀形象設計,在學時接觸到紡織業及布料等科目,引起她對製衣的興趣,自學如何畫紙樣,並縫製出第一條連身裙,「有次穿着它出街,竟然有人說『條裙好靚』,問我在哪裏買,真的很開心。」
鍾情色彩繽紛圖案
但她畢業後沒有立即創業,加入時裝公司任職形象設計數年,再到澳洲開展工作假期。直至回港時受朋友委託,幫忙縫製服裝,才勾起她的創業夢,「其實讀書時曾想過開鋪賣衫,但從未想過賣自家製服裝。當時家人覺得我幫人『車衫』,好似埋沒了自己的技能,倒不如自己創業。」
於是她在2017年成立自家品牌「+1」,在社交媒體Instagram專售色彩繽紛的時裝,自己亦當上模特兒展示服飾。她表示,初時主要從日本、韓國入貨,只有約三成服飾為自家製。經營網店之外,她經常參加本地手作市集,讓客人直接選購,「初時每月平均擺一兩次(市集),主要是試下水溫,看看市場反應。」
隨着愈來愈多市集不再只以「手作」為主打,梁嘉殷決定退場,尋覓地方開實體店,「慢慢儲了一班熟客,覺得是開鋪的時機。」不久她便租下葵涌廣場時尚坊約百呎的店鋪,親自為店鋪裝修粉飾,並在鋪內設立試身室,「我為客人度身訂造,是希望每個人都找到稱身的衣服,所以試身很重要。」
創業夢終在小店中實現,店面除了陳列七彩圖案衣服,亦放置了她的專屬衣車,梁嘉殷笑說,「有些人見我在店裏車衫,才知道是我自家製,算是另類宣傳。」除了定期飛到日韓買布,梁嘉殷每天亦會上網,搜羅世界各地「合眼緣」的布料,「很多布料只有少量,造了一批想再補貨,已經沒有了。」
為客度身訂造情侶裝
開業十個月後,生意已達收支平衡,同時有一群熟客支持。她推出新設計時,亦會受到客戶的啟發,「有些客人會自己畫圖給我,亦有人會託我幫手找卡通圖案布料。」最近亦有多對男女找她設計及訂造「情侶裝」,於婚紗攝影時穿上,「他們想用同一塊卡通布,做出一件裇衫及裙。」
正所謂「慢工出細貨」,梁嘉殷坦言,一人製衣速度始終有限,但為了讓更多人穿上稱身及獨一無二的衣服,都會繼續為客人度身訂造,縫製更多「香港製造」的衣服,「雖然剛續租一年,但我希望日後可搬到空間較大的旺角樓上鋪,開班教人車衫,讓其他人都能為自己造衫。」
創業秘笈
宜專於設計 加強網上推廣
由店主一人打理的「+1」,從網店做到在商場開鋪,並有意日後搬到樓上鋪,城大市場營銷學系高級特任講師譚桂常認為,發展方向正確,「只要有一群忠實客群,他們便會主動上門,根本不用在商場租鋪。」
譚桂常表示,七彩繽紛的圖案服裝有一定市場,加上店主定價合理,故能擁有穩定客源,但店主一人身兼多職容易分神,長遠難以擴大現有的生意模式,「現時始終是『手作仔』生意,店主須改為專於設計,將剪裁及車衣工序外判,或者聘請兼職售貨員,這盤生意才可能擴充。」
他又建議,店主現階段加強網上宣傳及推廣,定期更新Instagram,向追蹤者展示新作品,同時推出會員制,用折扣優惠吸引會員回圖,打造更佳口碑,為日後擴充生意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