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公司團隊訓練,我們以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討論如何改善職場溝通。二十出頭的May滔滔不絕地抱怨她是「食物鏈最底層」(評價),是不可以有「情緒」的。她描述因為職位低而「不被尊重」(評價),時常感到委屈、傷心和無助(感受);又時不時被要求參加各式各樣的會議,「美言」(評價) 成讓她學習「別人的經驗」,頻繁參加各種會議 / 學習班而使她每天都要加班,未能實現work-life balance(需要)的價值觀。
我藉此良機提醒她「可有留意到不同的『情緒』正在提醒你有哪些『需要』未被滿足?」(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我們要留意自己的情緒、想法和需要,才可以非批判地「觀察」面對的情境。)
May瞪着眼,好像被一言驚醒,又好像更迷惘,「我明白要理解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但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人是自私的,我不可以只照顧他人的感受!」May似乎還未能清晰掌握非暴力溝通的精粹,又或是不自覺地迷失於過去的經歷。「May,我同意人是需要先顧及自己感受的。你可有意識到你的『傷心』和『無助』提醒了甚麼?」我引導她回歸非暴力溝通的步伐。「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一樣,他們可以每天休閒地工作,不需要照顧家庭,但我卻每天需要回家準備晚飯給家人。」May開始覺察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
「原來你的煩惱其中一樣是因為『需要準時放工回家處理晚餐』,你可有跟上司提出過你的需要?」May回應:「沒有呀,我這些『低級職員』的說話怎會有人願意聽?」「你曾提出意見而不被接納?」我嘗試提醒May。May搖搖頭:「從沒有試過提出意見。」「那麼是甚麼令你產生這種想法?」我繼續協助她釐清「觀察」與「評價」的區分。她瞪着眼,「媽媽話職場就是這樣!」May今次笑笑口回應:「我明白了!」
May的事件提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會因為不同出生、背景、成長環境,形成不同的自動導航思想架構,不知不覺間混淆了自己對現實的「詮釋」和「觀察」。有時甚至會產生摩擦。非暴力溝通就是以「觀察、情緒、需要和提出要求」的嶄新溝通模式,協助我們客觀地「觀察」事實,覺察自己和聆聽對方的「情緒」隱藏着的「需要」,再坦誠地提出「要求」。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