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y是心理學學士,現於大學做硏究助理,立志向心理、輔導方向發展。她愁眉苦臉地申訴工作上遇到非常麻煩的同事。
「我跟同事X、Y和Z一起負責一項硏究工作。雖然X的職位較高,但上司已清楚表明沒有從屬關係,希望可以互相提醒,實際操作上各自負責不同範圍工作。」分工清晰,又沒有交集,理應可以和平相處。Abby卻歎息:「可是,我只跟Y和Z相處融洽。最近X益發針對我,在背後不斷向她們批評我在上司面前搶功勞、不願接受她的『善意』意見,甚至在其他team面前哭訴我欺負她!」「其他人有甚麼反應?」我嘗試探討對Abby的影響。
「Y和Z之前也受過她『相似的對待』。不斷向上司『打毒針』。又在其他team同事面前『扮可憐』,不斷哭泣、控訴。總之,今次就輪到我了。」「那麼你的上司和同事對她的行為有甚麼看法?」「唉,同team兩位已經決定辭職。其他team同事則總是勸喻:『你們明知她的情緒不穩就多讓她,不要讓她到處哭哭啼啼,影響他人工作。』至於上司,最初都要求多遷就她,近來開始有所改變,更單獨與我會面,詳細了解他們之前的衝突。」
「似乎上司也明白她的『問題』,那麼你的煩惱是甚麼?」Abby用手抓抓頭皮:「平時上班真的很怕見到她。我真是做不到『無條件接納呀』!」「無條件接納」是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人本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的其中一核心思想,心理輔導上一種經常對案主使用的態度和方法。
我微笑拍拍她肩膀:「不用呀,她並非你的案主。我們只在諮詢個案上有此要求。她在工作上令你感到委屈,你有權利去傷心、難過和煩惱呀。」「但是上司懷疑我們對她不好、同事怪責我們欠缺包容、連家人、朋友也揶揄我『你是這方面的專家呀!如果這些問題都處理不到,你日後如何處理病人』,唉!」
Abby的情況反映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遇到困難後,如何步向情緒困擾的過程(外在事件):
1.多次嘗試理性地解決事情無效;
2.情緒困擾找家人、朋友申訴而不被理解;
3.再加重情緒困擾(可能已經超越了事件本身,甚至引發了其他人和事的衝突)。
我想提醒讀者兩個重點,心理諮詢師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是會有情緒困擾的。正如醫生會生病,律師也會惹官非。另外,若想得到有效的心理諮詢,必須找一個沒有與你多重角色關係的專家。
(心理諮詢師的道德要求,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本身或諮詢之後,不得產生和建立咨詢以外的任何關係)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