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由於Vivian與媽媽的過度糾纏,自我區分度低,所以每當其中一位情緒受到影響,另一位就會自然受到牽引。「我可以點做?」Vivian點頭認同她們過度糾纏的關係,但又開始困惑於如何着手改變。
「自我區分程度是用來反映我們分辨理智與情感的量度標準。自我區分程度高的人,能較理智行事、釐清理智和情緒,所以不容易受外界環境和他人過度牽制。由於你們母女自小相依為命,可能不知不覺中已經建立了過度依賴對方的習慣。這種依附關係很容易令對方產生壓力。你可有感到明明是面對最愛的親人,卻總是感到委屈,甚至有時想逃走?」Vivian認真地點頭。「所以,從今天開始,你要學習提升自我覺察。每當你發現自己的情緒被媽媽激發,第一步是以放鬆呼吸法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後學習專注於當時有甚麼念頭漂過,甚至可以以紙筆記低這些不同的想法。只要經過不斷地練習,你就會慢慢地提升了區分思想、情緒、行為的能力。」(可以參考認知行為治療方法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4_03_01_chi.asp)
「就算我提升了自我覺察,也無法改變媽媽呀!」Vivian困惑地說。「可以呀!正如之前提及過,家庭成員發生任何事情,多多少少也會影響到其他家人。你的轉變也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媽媽,慢慢地她也會隨着你的轉變而產生變化。當你們各自達成高度自我界定時,你們就會更懂得如何表達情緒。這就是家庭治療的威力和近年愈來愈普及和受歡迎的原因。」Vivian微笑點頭並承諾作出嘗試。
最後,我想再借用《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一書中,提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概念的幾個重點來提醒大家如何與別人「自我區分」:
1.我們未必可以選擇人生經歷,但絕對可以決定如何定義我們的遭遇;
2.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都是橫向對等的,不要過度介入別人,也不要由別人掌控;
3.學習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這才能有勇氣作出改變,回復自由;
4.學習真正活在當下:不論過去和未來是如何,也不要成為當下過度考慮的問題。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