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港人的「消費態度」平均只有5.8分,比前綫員工的「服務態度」分數(6.5)要低。筆者帶出了「要求別人,請先自省」的思維:從內心看到服務提供者跟自己一樣,也是人,那才有機會生出一份同理心。為何是「有機會」而不是「肯定」的?這便是今回分享的重點:批判銀行 vs 讚賞銀行。
試幻想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銀行,裝載着不同的特質。批判銀行是儲存有關批判的硬幣;同樣,讚賞銀行是讚賞硬幣的戶口。銀行起初是沒有任何存款的,直至別人或自己投進硬幣來──批判的硬幣,來自別人對自己的批判,包括從年幼開始,來自父母、師長、朋輩的;直至長大成人後,來自同事、上司、伴侶以至子女的。除了來自外在,硬幣亦可以是從內在所得來或製造的,換句話說就是從小到大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我不夠好、我比別人差、我是沒有價值等。
批判與讚賞 哪個存款較多?
讚賞銀行的運作,跟批判銀行無異,也是透過別人或自己存入 / 製造。你從小到大接受過多少的讚美,或是否曾作自我欣賞,每一個經歷與印記,都是讚賞硬幣累積的來源。
與你分享更多有關這些銀行的運作吧。它們有三種特質:第一, 存款不設下限或上限,每分每秒也歡迎存入,因而能一直累積。第二,沒有透支服務,假若你想送出硬幣,你必先要有存款在。第三,硬幣會有吸引力,會把跟硬幣一樣的人和事吸引回來──批判的硬幣愈多,愈容易吸引跟批判有關的人和事,出現到你面前(讚賞硬幣的吸引力亦如是)。
現時的你,哪個銀行存款較多?會否其中一個銀行已經「大有進帳」?銀行與銀行之間,有達到平衡嗎?自己銀行的存款狀態,相信會較清楚。而當我們環顧身邊的人,縱然不能隨便走進他們的內心,你也能了解他們的存款狀態嗎?一直養育我們的爸爸媽媽、不同學習階段所遇到的老師們、過去或現在的上司,他們的存款是批判銀行多,還是讚賞銀行?他們的讚賞銀行,會否一直處於零存款狀態?
回到文章開首的提問:對待別人是否有同理心,看到別人與自己無異,從而多欣賞、少批判,其實是取決於我們的存款。「我們不能給予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當上一代以至再上一代香港人的批判銀行也是滿滿的,現時社會的困局,又怎能夠避免?然而,筆者並不悲觀。因我深信製造正面硬幣的「原材料」一直都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那是「愛」。
撰文:陳偉業(Danny)
Chief Praise Maker。2012年創辦全球首個讚賞平台 praisage.com ,立志透過推動讚賞文化,為世界傳播愛與光,無成有終。
![對待別人是否有同理心,看到別人與自己無異,從而多欣賞、少批判,其實是取決於我們的存款。](/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1908271139090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