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朋輩調解」減低校園欺凌
近年世界各地的欺凌問題漸趨嚴重,特別是校園欺凌,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發生在香港的中、小學裏。欺凌是一種以大欺小或以眾欺寡的重複侵略行為,除了用武力傷害別人外,有時是用說話欺負別人,例如嘲笑或改花名,亦可以是間接侵犯別人,例如亂發謠言或排擠別人,而互聯網更成了催化劑,令受害者不幸地受到更大的傷害。
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眾多,大致可歸納為欺凌者本身、受害者本身及他們身處的環境三大因素。在欺凌者本身方面,有不少的欺凌者心懷報復,因為他們曾有被欺凌的經歷;也有一些欺凌者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藉欺負別人去宣泄。此外,更有部分欺凌者樂於見到別人受欺凌。受害者本身方面,他們一般被動及怕事,不敢以果斷的語調向欺凌者說「不」,這樣便助長以後出現更多欺凌的行為。欺凌者和受害者所身處環境因素方面,欺凌者的家人、朋友和學校,對欺凌文化的接受程度亦間接對欺凌者產生影響。
欺凌問題若然得不到妥善處理,不但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更會對受害者做成不可磨滅的心理影響,最後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構成更大傷害。若能夠在欺凌事件未發生前解決爭議,或能夠釋懷被欺凌受害者的心靈,將有助令事情不再惡化。故此,提升同學協助處理同學間衝突的意識,是刻不容緩的。筆者認為學校可以考慮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行朋輩調解計畫,訓練學長關心幼小的同學及協助調解糾紛,而學校方面亦可以挑選部分學長或高年級的同學參與「和諧大使」訓練,這類課程可以訓練出一群學生領袖成為「和諧大使」,透過學習聆聽別人、了解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學習如何處理衝突等技巧,從而協助老師處理及調解一些較為輕微的學生糾紛。相信若然老師得到這些「和諧大使」協助,他們的工作量定必可以減輕,而教職員便可以更專注處理其他嚴重的校園危機問題,亦有更多時間與同學作更深入的溝通。
筆者期望未來有更多學校及相關團體關注校園欺凌事件,相信有更多人了解及熟悉朋輩調解後,學生除了可以在更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外,當衝突和爭議有時無可避免地發生,爭議雙方會更願意找調解員協助。
撰文:梁偉峰博士 [email protected]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二十七年,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英國及香港電腦學會資深會員、新加坡電腦學會高級會員、英國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及香港董事學會資深會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司學會會員、香港仲裁司學會會員、2002年起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委任為學科專家、僱員再培訓局「資訊科技及通訊業」技術顧問、智經研究中心會員「智經之友」及匯賢智庫會員「匯賢之友」。
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眾多,大致可歸納為欺凌者本身、受害者本身及他們身處的環境三大因素。在欺凌者本身方面,有不少的欺凌者心懷報復,因為他們曾有被欺凌的經歷;也有一些欺凌者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藉欺負別人去宣泄。此外,更有部分欺凌者樂於見到別人受欺凌。受害者本身方面,他們一般被動及怕事,不敢以果斷的語調向欺凌者說「不」,這樣便助長以後出現更多欺凌的行為。欺凌者和受害者所身處環境因素方面,欺凌者的家人、朋友和學校,對欺凌文化的接受程度亦間接對欺凌者產生影響。
欺凌問題若然得不到妥善處理,不但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更會對受害者做成不可磨滅的心理影響,最後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構成更大傷害。若能夠在欺凌事件未發生前解決爭議,或能夠釋懷被欺凌受害者的心靈,將有助令事情不再惡化。故此,提升同學協助處理同學間衝突的意識,是刻不容緩的。筆者認為學校可以考慮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行朋輩調解計畫,訓練學長關心幼小的同學及協助調解糾紛,而學校方面亦可以挑選部分學長或高年級的同學參與「和諧大使」訓練,這類課程可以訓練出一群學生領袖成為「和諧大使」,透過學習聆聽別人、了解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學習如何處理衝突等技巧,從而協助老師處理及調解一些較為輕微的學生糾紛。相信若然老師得到這些「和諧大使」協助,他們的工作量定必可以減輕,而教職員便可以更專注處理其他嚴重的校園危機問題,亦有更多時間與同學作更深入的溝通。
筆者期望未來有更多學校及相關團體關注校園欺凌事件,相信有更多人了解及熟悉朋輩調解後,學生除了可以在更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外,當衝突和爭議有時無可避免地發生,爭議雙方會更願意找調解員協助。
撰文:梁偉峰博士 [email protected]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二十七年,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英國及香港電腦學會資深會員、新加坡電腦學會高級會員、英國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及香港董事學會資深會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司學會會員、香港仲裁司學會會員、2002年起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委任為學科專家、僱員再培訓局「資訊科技及通訊業」技術顧問、智經研究中心會員「智經之友」及匯賢智庫會員「匯賢之友」。
Posted on 02 Oct 2015.
Tag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