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就業問題一向為人關注,隨着社會事件及疫情蔓延,他們均要面對求職困難。有業內人士坦言,經濟放緩令企業招聘意欲減弱,對應屆畢業生的影響達到「災難級」。為讓青少年在這艱難期間發掘職業志向及裝備自己,坊間有不少機構開辦職涯規劃計畫,提供綫上綫下諮詢及職前培訓等不同服務。今期《JobMarket》專訪青少年升學就業代表,了解近期青少年的求職情況,並探討不同計畫如何協助他們拓展職涯發展。
本港經濟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大學生求職學習平台OnGrad共同創辦人蘇俊軒(Anthony)指,現階段對應屆畢業生的影響很大,甚至達到「災難級」。「今年初,有銀行公布沒有開設適合畢業生的崗位,亦有公司表明要到10月才開新職位。即使有學生獲公司取錄,惟大多都不是首選。」
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總輔導主任游佩珊則表示,酒店業及零售業最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要求青少年停薪留職。「現時整體經濟環境收窄,有公司向我們反映其發展前景不太明朗,令招聘意欲減低,故今年畢業生就業更見困難。」
她續指,青少年在疫情前後選擇工作的考慮因素有明顯轉變,「以往他們會根據個人興趣、工時及薪酬篩選;現階段則更看重工作穩定性。」她舉例指,過去青少年寧選擇從事保險業,也未必會投身要輪班工作的護理業,「這段時間,他們反而會考慮加入近期需求急增的醫護界別。」
Anthony認為,應屆畢業生不像以往的學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可到外國工作假期或在當地找發展機遇。他建議學生考慮報讀本地大學的碩士課程,也可向自由工作者方向發展,或尋找商機做小型項目創業。「學生亦可找網上資源進修,如修讀商科的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充當第二引擎。」
MT訓練計畫 體驗商界環境
有大學生早在畢業前已為投身職場做好準備,其中各大企業的見習行政人員(Management Trainee,下稱MT),是有志於商界發展的學生熱門之選。曾任職MT的蘇俊軒(Anthony)看準商機,與兩名友人創立專為大學生服務的求職學習平台OnGrad。
該公司為企業提供嶄新的招聘方案及挑選適合的應徵者,「配合新世代方式,如時下流行的黑客馬拉松(hackathon),企業可在比賽過程中了解參加者的才能,從而發掘合適人才。」 該公司為大學生舉辦為期一年的職前培訓,包括舉辦工作坊,邀請行內人士分享,也有企業探訪行程,如參加者在馬會安排下到馬場參觀。他續指,參加者有一對一職涯輔導機會,「我們亦會提供面試訓練課程,讓參加者體驗不同行業或公司的面試形式,助他們面對各類型面試也能迎刃而解。」
Anthony強調,該公司招攬來自各大院校的學生,「我們不是要最叻的一批人,而是看他們是否有心入行。」他表示,絕大部分的參加者其後都成功考進商界的MT,主要為金融及銀行、地產及綜合企業,及快速消費品等行業。
綫上綫下雙管職學服務
I am...青年職學平台計畫經理陳寶聲表示,現時畢業生進入職場最大的困難,是面對未來未知的壓力,「他們對職場需求及發展、某職業的就業前景,以及個人性格及能力等未必有充分了解。」
陳寶聲續指,聖雅各福群會於去年9月推出「I am.. 青年職學平台」一站式數碼化平台,為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年提供生涯規劃服務。「我們利用大數據收集各種具前瞻性的升學就業資訊,並聯合不同背景的學生及在職人士化身成網上職學達人,為學生分析及解惑。」
他舉例指,曾有修讀計算機工程學的學生向網上職學達人求助,「他們不但提供學科的就業前景、工作內容及人才趨勢等相關資訊;亦會為學生的個人性格、能力及興趣等作分析,從旁指導作合適選擇。」
除了綫上服務外,陳寶聲指該計畫亦因應疫情,為青少年提供如職場體驗及虛擬實習等綫下服務,「由現職KOL現身說法,講解工種性質、投身行業的方式、工作內容等;我們亦與資訊科技公司合作,為青少年提供實習職位,讓他們嘗試體驗遙距工作。」
就業培訓增技能 一對一職涯諮詢
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的「展翅青見計畫」提供多元化訓練及求職平台,游佩珊強調,計畫為十五至二十四歲、學歷在副學位或以下的青少年提供職前培訓,並鼓勵他們考取資歷及牌照,發展一技之長;亦會安排相關人士進行到校服務,為青少年提供生涯規劃諮詢。 她表示,有一名於服務處參與計畫的學員,曾報讀數個廚藝課程,最終從西式包餅及甜品製作課程覓得個人就業方向,「我們與服務處有連繫的公司接洽,為她找到一份餅房廚務助理的兼職工作。工作九個月後,她現時在另一家甜品店工作了兩年,未來或會嘗試全職工作。」註冊社工會擔任參加者的「個案經理」,提供為期十二個月的個人化職業輔導及支援服務,跟進他們的工作情況。
同為青少年提供職涯服務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YWCA),其服務總監林遠濠表示,以往不少設有實習崗位的企業,今年已沒有開辦;近期向機構求助的青年有上升趨勢,「當中包括任職航空業的高學歷人士;報讀僱員再培訓局課程的輪候人士已逾一千人。」他續指,新一代大學生普遍對前途感到迷惘,找不到人生方向,缺乏職涯規劃,「故我們的服務對象由弱勢青年,加強至大專程度的青年。」
林遠濠稱,該會於去年底舉辦專為大學畢業程度或以上的在職青年,提供職涯發展服務計畫「Project LIGHT」,包括提供一對一職涯發展諮詢服務,業內人士經驗分享、形象建立及轉職攻略等主題講座,亦有青年聚首小組活動,藉此互相交流及建立人際網絡。「截至目前為止,計畫已成功招募約四十人。」
藉休學年調整人生目標
外國盛行休學年(Gap Year),即大學生畢業後的一年,四處遊歷體驗生活。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單位主任張志偉表示,該會主辦「恒生青年就業導航GPS計畫」讓有情緒困擾及缺乏人生目標的高中生,在學校保留學籍下,提供一年的休學機會體驗工作,並透過社工的專業輔導,規劃個人職涯發展。
張志偉指,參加者及其家長會安排見社工評估需要,並了解計畫詳情。「學生可學習面試技巧、寫履歷表等職前訓練。通過自行尋找工作機會,才能讓他們了解每個崗位的要求。」在工作期間,社工會一直跟進他們的狀況,並與僱主緊密溝通。
開設短期職位是政府解決青年就業的常見方案,惟張志偉認為措施缺乏持續性,「在普及教育下,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具備大學程度的失業人數,比副學士或以下程度的人數多,可惜政府一貫推行的措施仍然針對弱勢青年為主。」
他建議政府成立「青年輔導基金」,讓青少年透過資助尋求職涯輔導;政府也可補貼商業公司,以類似實習形式聘請青年,「尤其是IT及多媒體等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青少年可從工作學習最新知識。」他認為,青年有三次機會到不同公司工作,「這對非專科出身的青年有利,因他們可摸索自己的職業路向。」
創業基金資助最高五萬元
香港善導會為協助弱勢青年發掘職業志向,主辦「恒生青年前路探索計畫」。該會青年培育及創業服務計畫主管李靄琳(Samantha)指,計畫目標對象是十六至三十歲的更生青年、邊青、受監管青年、少數族裔青年及大學以下學歷,有志創業及需要就業支援的青年。「通過計畫擴闊他們的眼界,了解自我並規劃職涯發展。」
Samantha表示,青年們不太清楚自己能夠做甚麼工作,「透過問卷評估、與社工或輔導員對談,進行職涯評估,讓他們了解自己性格及職業取向,初步找出感興趣的行業;並安排他們以影子學習、講座、工作坊及工作場所參觀等形式,體驗不同行業實況。」她續指,該會按青年的興趣,提供工作配對機會,「如有青年對紋身很感興趣,我們便安排紋身師父作影子導師。當青年確認想在紋身行業發展,便可獲師父介紹入行。」
除了提供就業支援服務外,計畫也支援有意創業的青年。Samantha表示,創業青年可以申請最高五萬元的「起動基金」,「基金要求申請者提交計畫書並經面試審批,他們草擬過程可獲商界人士協助。」她指,從2014年至去年6月,計畫已為超過六百七十名青年提供服務,而成功取得起動基金的創業青年,有九成仍繼續營運自己的業務。
文創實驗計畫 制定發展路徑
青少年除了投身企業的全職工作外,也可利用興趣發展個人品牌。突破機構於2016年營運非牟利共享工作空間Trial and Error Lab,並開辦「實驗室夥伴計畫」,每年為約二十名年齡介乎18至35歲,從事手作工藝、設計藝術或多媒體創作等文創產業工作者,尋找職志路向。
該計畫高級媒體項目策劃王育娟表示,主要為創立個人工藝品牌一至三年的工藝師提供工作空間,讓他們將日常生活及創作分開,既可建立工藝師的身分,亦在經濟及心理上做好準備。「以往工藝師有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不用擔心生計問題,但當他們轉為全職工藝師時,要重新制定經濟模式,讓個人品牌能穩定發展。」
王育娟表示,計畫管理員會與工藝師共同制定發展目標及時間表,「目標可與社會議題有關,或尋找職志方向如探討跨媒介創作測試,甚至嘗試營運品牌的事業實踐等。」她續稱,參與計畫的工藝師,一般會在實驗室逗留兩年,「我們會與他們進行定期檢討,包括經營方向及發展路徑;亦會提供逾二十個實務工作坊,或安排他們接受媒體訪問及到中學分享等。」
工藝師:夥伴交流成最大支援
於3月辭去全職文職工作的Carrie Pau,過去以兼職形式創作,「網上定單不斷增加,實在應接不暇。我期望能專注在創作上,故決定全職發展手工藝。」她於去年成為駐場夥伴,坦言全職工藝師的主要困難是收入不穩定。「疫情最嚴重時銷量不穩定;直到近日有緩和迹象,銷量才回復平穩。」她期望未來有機會到不同機構及學校分享,並透過開辦工作坊,將品牌故事及工藝創作向外推廣。
另一名實驗室夥伴余依蒨將於今年7月完成計畫,過去分別在公營及慈善機構工作過,惟在工作上沒有自主權,感到挫敗及有壓力。「我接觸禪繞創作後,很想推廣讓更多人認識,便決心成為全職禪繞畫導師。」她現時以開辦工作坊為主,並嘗試利用不同載體如燈罩、衣服和絲巾等呈現禪繞畫。
實驗室除了為工藝師提供場地專注創作外,二人皆同意獲得最大的支援,是工藝師之間的交流。「我們可以和其他工藝師交換意見,亦可鼓勵對方作新嘗試;管理員亦成為工作坊的『試班對象』,向我們反映意見及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