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商業哲學家Jim Rohn提出一個很著名,又很有趣的理論叫「五人平均值」(Average of five)。這說明一件事,就是有關你的特質,如思考、自尊、決定、興趣,甚至財富和聲望,都是與你親密交往的五位朋友的特質的平均值。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何人際關係變得如此「數學化」?其實他只想說明一點:我們很多特質都受到朋友的影響。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又有云:「耳濡目染」。我們跟親近的朋友相處得多,自然會跟隨他們的行徑,又或者想仿效他們。表面上,這提醒我們,懂得選擇朋友很重要的。同時,Average of five理論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啟示。我們需要受不同類型的朋友。例如跟我們思想相近的人,及想法很不像的人;我們要聽順耳的說話,也要聽不合意的話。很多時候忠言固然逆耳,但忠言卻對我們很有用。你知道他們是朋友,那些對你的批評,只不過是「袋錢落你袋」。朋友絕對是你的一面鏡子,提醒你要作出該改變的行動。如果要成長,就要廣納更多「民意」。
我記得自己在三十歲時,一個很特別的人生關口,要作一個重要人生決定,就是辭去商界的工作,跑去讀神學和心理輔導。那時我想,最了解我的人除了自己,便是身邊的好友。我特意去訪問了約十位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在我不同年紀和場景認識的,如中學、大學、教會及同事等,問問他們「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又「適合做輔導工作」嗎?怎料,所有朋友都支持我的決定,這不但肯定了我的想法,同時也是一種對我的加持,加強我信心去轉變。有些朋友更說,如有甚麼問題,儘管找他。這些朋友,往哪裏找?
我之所以構成我這個人,原來當中有我的好朋友的部分。反過來,在我的好友生命之內,也希望有着我的元素。朋友間,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