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盪的時代,你會發現很多人一面看新聞,一面自以為是專家,對政見、時事、解難等都發表很多偉論,向你提出很多意見,甚至說到天花亂墜。他們明明對議題懂的不多,一知半解,卻總擺出一副「我最懂」的模樣。
更甚的,他們不但自以為博學多才,還會在網上網下散播他們的偉論,或者跟人雄辯滔滔,不住爭論,場面實在令人尷尬難堪。
在心理學上,這種「冇料扮有料」的現象叫做「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即人愈是一知半解者、愈有一種無形的「自信」,覺得自己很懂。「達克效應」一詞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之姓氏所組成。他們透過研究,認為這是一種認知上有缺陷、能力上有欠缺之人,既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也不能準確評估自身或周遭之人的真實能力。
「達克效應」其實不單純是一種表面的吹噓,而是一種潛意識的作用。能力感對人很重要,當人害怕自己欠缺能力,便會想辦法防範自己失控或受傷,因此可能會自欺欺人,滿以為自己有能力,掌知識,情況好像一些生物在危難時身軀變大,裝腔作勢。Dunning-Kruger又給我們另一個啟示,原來「真自信」仿似「大智若愚」,須一步一步磨煉出來的:
第一步:「過分自信」,明明半桶水卻自以為是,「不知自己不知道」。
第二步:「拆毀自信 」,當躊躇滿志時,卻驚覺自己的自信不堪一擊,便從原先的自信落入自我否定,「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步:「重建自信 」,在徹底確認自己的無知後,真心地求問學習,累積知識 ,「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步:「不亢不卑的自信」,掌握更多知識和經驗後,漸漸體會對知識的局限和自己的限制,「知道自己有知道也有不知道」。
不亢不卑,就是有肯發問、肯聆聽、肯認錯的勇氣,對自己的好和壞都肯接納。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