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學家嘗試解釋為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很多西方國家的人,甚至政府都似乎掉以輕心,不太緊張。一方面,他們可能根本上討厭口罩,另一方面他們可能有着「正常化偏見」(Normalcy Bias)。其實,很多個人或政治團體都會犯上以上偏見。
顧名思義,「正常化偏見」是人將危難或困難看得很正常,認為跟平常情況差不多,便不用立即行動去防衞或對抗。心理學家解釋正常化可以令人內心感到安定,不用慌張,是一種自我鎮定的心理作用。同時心理家也發現「正常化偏見」跟人的羞恥感有關。當人在危難時,第一個發現狀況的人可能會想,如果我錯誤評估形勢,所謂做「吹哨者」(Whistle-blower),可能遭其他人懷疑他只是「過敏」,甚至受到指責和懲罰,到時自己便會嘗受更大的「災難」,不如說服自己「其實沒事發生」或「事情未必有我想得那麼糟」。這是一種恐懼「槍打出頭鳥」的心態。
Amanda Ripley在有關災難的《The Unthinkable - Who Survives When Disaster Strikes - and Why》一書中引用「正常化偏見」的概念,指出人們往往會以過去累積的經驗,來理解眼前發生的事,並且預期未來將會發生的事。這個策略在大部分日常情況下都算行得通。問題是,有時人會變得更因循,反應過慢,過於小心,甚至否定和排斥一些非一般、非主流的的意見,結果人要花上不少時間,犯過很多錯誤,交了很多「學費」,才能看清事實,最後認出眼前發生的災難,原來是「例外」。
記着,「正常化偏見」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犬儒心態。「正常化偏見」不是平常心。平常心是知道有危難,不過用平靜和冷靜的心去應對。「正常化偏見」也不是指在危難中的僵硬(Freeze),不懂反應。「正常化偏見」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催眠,因為害怕羞恥,是面子的問題。解決方法是謙卑地、勇敢地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