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早知沒乞兒。我們基本上沒法預知未來,可是我們卻常常以為自己「後知先覺」,即當事情發生了後,我們會跟別人和自己說:「我一早已經估到了!」
這種「馬後炮」現象雖然可能給我們一種近乎「全知」的安全感,不過有時會誤導我們,一方面會出現跟人無謂的爭論,另一方面妨礙我們去求真,不肯認真去尋找更多根據和知識去把事情看得更立體和全面。
奧斯陸大學的Karl Teigen在1986年進行一個實驗。他給學生評估一些常見的諺語,例如「人不可以貌相」。他發現一個有趣現象:當他給學生「愛比恐懼大」時,學生都會說:「對呀,正是這樣。」當他給學生一個相反的概念時,即「恐懼比愛大」時,學生也同樣會說:「對呀,正是這樣。」Karl Teigen認為,很多人以為自己對於很多事情都感到是意料中事,好像常識一般,失去反問精神。
基本上,人害怕未知(Uncertainty),便會用盡不同心理方法去令自己相信:人定勝天,可以掌握未知。因此,人在潛意識之中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固有想法,希望去貼合真相,或者用新的想法去迎合現況。可以說,人很懂得自己欺騙自己,令自己安心一點。
可怕的是,人不但自欺,也可能自嚇。人們可能把一些事情或新聞看得過分認真。例如,當人看到在某處本來一直甚少交通意外的地方,竟然發生了一場嚴重車禍,他會想:「天呀!這個地方本就是嚴重交通黑點。」當你要坐車經過那地方時,便會憂心忡忡。一日當你再聽到相似的交通意外時,更會說:「我都估到了,那裏很危險!」
人本身想突破「未知」令自己安心,卻換來更大的焦慮。「未知」可怕嗎?你寧願做個對自己的「無知」更無知的人,還是接受自己的「無知」,反而多聽、多看、多思考,先做個「自知」的人?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