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決定,當然要計算現實成本及機會成本(即如果我不放棄,在決定後,會得到甚麼其他機會)。不過,我們會忽略了另一個成本,就是沉沒成本(Sunk cost)。在思想上,我們會常常犯上了「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沉沒成本謬誤」,乍聽令人覺奇怪,卻常常在生活上發生。當你正在進行減肥,一旦在午餐時吃了一頓大餐,在晚上約了朋友時便會掙扎起來,會想:既然今天已大吃一頓過,不如讓自己今晚也盡情一番,明天才減肥節食。沒想到,吃了豐富的晚餐,後患無窮。
又例如,你排隊想去光顧一家非常出名的食店,等了很久,還是大排長龍。身邊的朋友已經起哄不如走吧。但你心想,既然排了很久,時間已花,不如再等下去吧。沒想到,要花時間會更多。
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賭仔心態:即使已經在這賭博桌子上輸了不少金錢,但既已「投資」了很多,不能輕易放手,否則感覺「損失」更大。這也發生在投資和打機的活動上。沒想到,損手不如放手。
你花上很長時間去那個商場,即使最後發現商場沒甚吸引,都會想:一定要買些東西,否則對不起自己花了時間來到。沒想到,沒買東西也不算浪費,買了不用的東西更浪費。又好像手機壞了拿去修理,已經花了點錢,之後手機又壞了,心想:都是再維修多次,否則上次的錢就白花了。其實上次花上的錢是沒白花的,因為給你用上段日子。反而再花,未必有效。
很多時候,我們覺自己很理智,用理智去計算成本,原來我們往往是讓潛意識去為我們計算一種「無形的成本」,完全超越理性,用感覺去做決定。今日,當人考慮移民時,會多方面去考慮,究竟成本是真實還是感性的呢?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