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今年正式出台,冀通過政策創新突破,便利香港居民在「九市加兩區」的大灣區學習、就業和生活。有業內人士表示,港人從不同行業範圍均可覓得工作,反映大灣區機遇大;而創業是另一選擇,本港有機構協助有意到內地創業的青年,並為他們提供一站式營商平台。惟業界人士提醒,港人須熟悉內地營商環境,才能在灣區開展個人事業。今期《JobMarket》訪問招聘嘉年華及創業孵化平台代表,探討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的前景;並專訪成功進駐灣區的創業者,了解內地發展的機遇。
鑑於內地及本港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創新香港(Innovating Hong Kong)今年3月舉行第二屆國際人才嘉年華,覆蓋二百家世界企業、吸引二萬名創科人才參與。粵港澳青年之家聯盟主席、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主席馬鴻銘表示,參展的本港及內地企業比例相若,而成功獲聘用的港人及內地求職者則各佔一半,「企業主要衡量求職者的學歷、面試表現,以及個人才能是否配合公司需求。」
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執行主席、港漂圈創始人趙磊強調,港人不論在營商條件、法治精神、教育程度及國際視野都有優勢,有助他們到大灣區發展。「區內提供的求職機會多,港人可從金融、運輸及物流、創新科技、法律、醫療、教育及文化創意產業等七個範圍選擇,最重要是找到能發揮個人特色的發展方向,才可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
他建議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創業者,先嘗試到當地就業,累積兩年至五年實務經驗,了解內地的營商環境及條件。「由於兩地環境有差異,創業者須熟悉內地的生活習慣及模式、營商條件及規則,如牌照申請程序、稅收、法律,以及招聘人才等,才能在內地發展事業。」
創業「夢工場」 孵化逾三百團隊
為支援港澳台青年探索和嘗試到內地創業,「前海管理局」投資建設、與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及香港青年協會三方共同指導營運一站式專業營商支援平台「夢工場」。其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表示,平台於2014年12月開園,為有志到內地創業、具創新創業意念的十八至四十五歲青年,提供免費或收費較便宜的孵化平台。「過去成功孵化出三百五十六家創業團隊,主要為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文化創意產業;其中,港澳台及國際團隊一百七十六家,逾半數項目成功獲得融資。」園區內創業項目範圍多元化,包括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技術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及商務產業等。
洪為民強調,大灣區上下流產業鏈,可更有效協助創業者擴展業務,「以產品設計為例,港人在港只能作點對點銷售;大灣區涵蓋九個城市,設計師可更容易找到合適人選籌集資金、代工生產及招聘等。」他建議創業者視乎項目範疇,衡量哪個地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才決定留港或到大灣區發展。
為培養更多有志到內地創業的青年,他稱將於今年底開設「夢工場」二期,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及比賽,讓青年有機會向業界介紹創業項目構思;並邀請曾接受園區服務的創業者,分享他們成功或失敗經驗。
教育平台紮根粵語市場
大灣區於2017年底總人口約七千萬,代表區內充滿無限商機。香港人張寶華(Dennis)於2014年在港創立互聯網教育平台Showmuse,並於2016年進駐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藉此打開大灣區市場。他指,現時該平台的總下載量達二百五十萬,日均使用人次達七萬,「平台的商業模式,需要有更大的市場『撐起』。恰巧大灣區人口基數龐大,每人的消費力加起來很高,因此業務進入大灣區,正好配合公司的發展需要。」
Dennis表示Showmuse是知識分享平台,「將導師的教學內容拍攝短片,題材如品酒文化、演講技巧、餐桌禮儀等,供綫上讀者觀看。」他續指,公司設有技術部及市場部,並聘用了二十多人,「廣州及香港分別設有市場部,技術部則設於深圳。現時公司仍在招聘五至八位市場部、技術部及銷售人員。」
中港觀眾的喜好有所不同,如內地觀眾較喜歡觀看魔術影片;其他如拍攝手法、影片風格等,兩地之間亦存有差異。他坦言,希望將香港文化帶到內地,「長遠目標是希望教育平台能紮根廣東話市場,把市場『做深做廣』;同時亦計畫擴闊業務,為其他企業內部提供網上培訓課程。」
科研人員看好基建發展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發展的焦點之一,粵港澳三地政府正推動創科合作,冀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科技公司Raspect Founder & CEO辛子雋(Harris)表示,其公司在 2018年獲得阿里巴巴創業基金的種子投資,並由阿里巴巴集團、商湯集團和香港科技園三方共同培育,成為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重點培育的公司之一。「現時於公司聘用約十名員工,有機械工程師、計算機工程師、人工智能博士、土木工程博士等,未來仍會增聘business development(商業發展),或吸納不同工程背景的人才。」
Harris表示其公司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主檢測公司,利用自動機器人和最先進的傳感技術,在建築和基礎設施提供檢測分析,「如幫助電梯維修員在事前獲取數據分析,減少維修所需時間。」他續指,以自動化取代人手可解決維修人員短缺問題,又可降低人為疏忽的風險。
Harris指,現時其公司已進駐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藉此打入內地一綫城市市場。但他坦言,內地並不如香港一樣,須進行強制驗樓,故對樓宇檢測的需求不大,「所以內地的項目主要針對基建項目,如大橋、隧道及道路等。隨着國家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發展,國家輸出項目更着重安全質量,因此看好市場發展。」
安排年輕人到灣區實習
隨着政府加強宣傳大灣區的機遇,不少組織也有舉辦實習團,讓年輕人增進對大灣區的認識。騁志發展基金(Unleash Foundation)上月主辦了「2019大灣區實習計畫」,為年輕人提供為期三十二日的大灣區實習崗位。
該組織項目經理孫小姐表示,計畫共招募二十四位參加者,絕大部分以本地大學生為主,也有來自英國及加拿大的大學生。「他們經過面試後獲得錄取,須參加工作坊,了解內地發展、崗位介紹及當地交通等實習詳情。」
孫小姐指,提供實習的企業有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博物館和國企等,「我們會按參加者的志願,安排他們到深圳、廣州及珠海等其中一個城市實習。除了星期一至五的工作時間外,每個周末都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考察及交流活動。」
九城市仍在協商 克服兩地差異
港人欲到大灣區工作,仍有不少問題須要解決。馬鴻銘坦言,區內現處於發展階段,對港人選擇到該區就業有一定阻礙。「九個城市的政策各有不同,各市政府仍在協商及溝通中。政府應商討如何增加灣區就業的吸引度,才能提高港人積極參與。」由於港人與內地的生活及語言存有差異,他認為除非該企業屬於跨國或外資公司,才能吸引他們北上就業。
他強調,深圳每區約有一至兩個青年創業基地,惟港人不容易找到並進駐。以粵港澳青年之家聯盟為例,雖於一年半內協助了八十家初創公司成功孵化,卻點出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的困難。「港人要在內地落戶並不容易,如要開啟銀行戶口、處理稅收或醫療問題等,即使是到鄰近香港的深圳、廣州及東莞,他們均需要時間了解當地情況及適應。」
目前於大灣區發展互聯網或醫療也有一定難度,洪為民不諱言,港人到內地發展互聯網平台及醫療有限制,「雖然大灣區已逐步開放,其便利政策及配套亦愈趨完善,惟兩地的制度及系統不一,以致申請牌照亦存有難度。」
Harris亦提到,香港創新科技的優秀表現一直被人忽視,「本地大學科研向來是世界前列,礙於市場細,無法將技術應用。若本港大學的創新科研成果,能與內地龐大市場結合,則可產生互補作用。」他期望兩地政府能克服彼此的差異,例如專業人士資格認證,讓到大灣區發展的香港人更加「落地」。
法律及會計專業人才有需求
除了創新科技及文科產業外,大灣區均需要會計、法律及醫療等人才進駐。粵港澳青年之家聯盟主席、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主席馬鴻銘留意到,本港近年有保險業界正進行業務擴充,銳意將保險生意擴充至內地市場。他表示,內地亦對會計及法律等界別人才有需求,「企業該會聘用本港資深人員到內地工作,初級會計或法律人才則會聘用內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