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人好,人對你好。這是小朋友都知道的「交換」道理。那麼,友誼會否變得「功利」或「等價交易」,只建基於互惠互利呢?友誼,可否扭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常態呢?
University of Warwick的Freya Harrison博士在研究中,請參加者做深蹲,以換取回報。第一次回報會給自己,其他時候會給四個不同的人,包括點頭之交和深交朋友。結果發現,他們會為密友多做幾次深蹲,目的讓他們得到更多,竟然平均比為自己多了一點五倍。這表明甚麼?原來人真的會為朋友捨己的。
德國心理學家Martin Schmelz和Sebastian Grüneisen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訓練了六隻猩猩,將牠們分成兩隻一組。而每位夥伴面前都會有四條繩子可以拉扯,每條繩子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1.只給自己香蕉粒;
2.只給夥伴香蕉粒;
3.給雙方香蕉粒;
4.將自己的選擇機會讓給夥伴。
研究員預先訓練了一位名叫「泰」的母猩猩,在所有的回合中,泰永遠只會選擇最後一個選項:「將機會讓給另一方」。令人驚訝的是,在十幾回合下來,當泰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後,另外六位猩猩夥伴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時間選擇同時給雙方香蕉粒,這樣的行為顯示出牠們重視泰所做出的犧牲。團隊為了進一步證明生物有「利他精神」,稍稍改造了一下實驗,這次,泰的夥伴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給自己四顆香蕉粒,或者是給兩邊各三顆香蕉粒(即自己少了一粒)。結果,百分之四十四的猩猩最後選擇了犧牲自我利益的選項。
這項結果顯示,即便猩猩會損及自身利益,依然會因為看見了泰的無私舉動而覺得自己不得不回報牠。人會學習或者受他人感動而作去純粹的利他行為。友誼可以超越表面行為和私利,可以是一種由心出發,彼此感動的倫理關係。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