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業因疫情一度全面暫停,業界生計大受影響。幸好今年2月表演場所重啟,讓他們終能舒一口氣,其中香港文化中心更達百分百使用率。有業內人士表示,雖受防疫規定限制,但已回復疫前入座率,甚至較疫前更忙碌,因須「還show」,演出因疫情延期的表演。表演藝術業亦開始重啟招聘,除了演員、舞台及場所管理,還有外展、行政等職位,涵蓋不同技能及學歷人士。有劇團最近一次全職演員招募中,有近百人報名,最終只聘三至五人,競爭相當激烈。
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及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旨在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近年港府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於2019至2020年度,投放了約五十一億元於藝術文化。2021至22年度《預算案》亦提及港府近年持續增加文化藝術發展的資源,本年度開支預算將超過五十七億元。在政府的致力推動下,香港的表演藝術事業發展迅速。
疫情至今已持續兩年,重挫各行各業,其中表演藝術業更一度面臨停工。香港政府於今年2月宣布,放寬表演場所入座率至百分之五十,其後再增至百分之七十五。現時疫情穩定,港府於7月宣布再放寬上限至八成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指,香港文化中心於今年2月19日重開後,場地使用率達百分之一百,與疫情前2019年9月的使用率相同。表演節目類型亦未受疫情影響,其中包括音樂、劇藝、舞蹈及戲曲。
疫後重開 影響不大
話劇是常見的表演之一,獲政府資助的香港話劇團每年平均有十多個劇目。對於疫情的影響,香港話劇團高級經理(製作)黎栩昕表示,雖受防疫令限制,但現時平均入座率與疫情前相若,約八成至八成半,大部分話劇更是滿座,表演場次亦與疫前差不多。她更稱,對全行業來說,疫後較疫前忙碌,「不少表演的排練並沒有因疫情中止,場地更是兩年前便預約了,但因場地暫停運作而無法舉行表演,一旦重開,我們便須『還show』。」以香港話劇團為例,本應1月出演的話劇,因疫情無法出演,但劇組人員也照常排練,當表演場所能夠重開,便立即上演。
話劇工種廣泛 需全職及特約員工
籌備話劇涉及大量工種,且花費時間。黎栩昕指,劇團的全職員工約有七、八十人,如舉辦小型表演只需約二十人,大型的可達八十人。而由設計劇本至正式演出更須花費一年時間,「如屬原創故事則更耐,因編劇、監製、導演等會進行多次『圍讀』,改進劇本。」籌備過程須要多個職位合作,包括市場營銷、監製、後台人員、美術,多數屬全職職位,只有設計並不一定是全職員工,以自由工作者為主。至於演員方面,劇團有自己的全職演員,也會因應劇本需要招聘特約演員,一般而言,全職演員須於公演前排練五個星期,每星期約四十四小時,視乎規模而定。香港話劇團也有自家的道具部及服裝部,共四名員工,如涉及大量戲服及大型道具便會尋求供應商的協助。她補充,劇團唯一無的部門是布景部。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董事成員(會員福利)梁劭岐(Kinphen)是燈光設計師及舞台管理,他表示舞台管理工作大致分為兩方面:製作與場地管理。前者管理資金及確保計畫如期進行;後者則負責表演現場的管理,如技術、人流、器材等等。至於燈光設計,燈光設計師利用不同色彩、程度的燈光營造氣氛和效果。
問及疫情有否導致人手流失,黎栩昕稱,表演藝術業相當「窄」,不容易轉行,且不少是自由工作者。「完全轉行不回頭的人很少,普遍入行的人都抱熱誠及理想,即使轉行也只是為了生計,最終亦會回流。」另外,Kinphen亦指,不少人因疫情工作量大減而轉行,但現時約九成人已回流。
主修相關課程非入行條件
要加入表演藝術業,不一定要修讀相關課程。黎栩昕坦言,不少同事也非藝術出身,有些更是工程系、社科系畢業,「但如果做演員及設計,當然要有經驗,或曾修讀相關課程。」另外,劇團每年也會公開招募一至兩個劇本,故事一旦獲選可於劇團的「黑盒」演出,「編劇的出身甚麼也有。」
現時該劇團正招聘外展職位,如與教育工作相關職位,亦有行政人員及兼職課程助教。近期亦有招聘全職演員,經公開招募後,接近一百人報名,最終聘請三至五人,惟只接受具經驗人士申請。黎栩昕透露,比例上男性演員較女性演員多,因不少傳統劇本須由男性出演,且不少年長女性選擇退休,不再從事全職工作,故年長女性演員較短缺。她又表示,演員表現與性格沒有太大關係,性格外向及健談不代表演技精湛,「出色的演員能把事物自然流露出來。」故此,要當好演員,須仔細觀察生活的大小事。
至於管理場所方面,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指,香港文化中心主要分為三個部門,包括場地管理、廣場及海濱管理、市場推廣,全職人員約一百二十人,並不包括合約承辦商僱員,而兼職人員約八十人。當出現職位空缺時,會以招聘方式填補。另外,配合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創造職位的新措施,香港文化中心在今年增設二十二個有時限職位,涵蓋不同技能及學歷人士。
自由工作者方面,Kinphen認為態度相當重要。他解釋該行業並沒有面試,只根據應徵者上一份工作的表現決定是否聘用,因此新入行人士應重視每份工作,第一份尤其重要。
業界盼政府增資助額
雖然港府致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每年投放幾十億元支持業界生力軍,業內人士可向政府相關部門如藝發局及康文署申請資助,惟Kinphen反映資助不足,且金額愈來愈少。他指,其中一項資助計畫多年來只得六萬元,今年增加至八萬元,但遠遠不足以支付薪金,「請一名設計師已花費一萬元,還未計算多年來的通脹。」他同意港府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遠而言有利行業發展,但短期內並沒有太大幫助。他期望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於表演藝術業,推動整個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