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認識新朋友,第一印象很重要。事實上,他人對你的第一印象,會根據他過往的經驗記憶,解讀成他對你的了解,若是給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被定了型,要透過第二、第三印象去顛覆,就比較困難了。
英國臨牀心理學家Linda Blair提出了一個「七秒理論」,指出第一印象的建立,在於初次見面的頭七秒鐘。心理學上又有個叫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的理論。簡單來說,最開始的訊息最能引人注意。這個認知偏差是因為人的短期記憶在開初時特別閒置,有許多時間能處理這些訊息,接着轉換成儲存在腦內較長久的記憶。
第一印象的好壞受着性別、年齡、長相、體態、儀態、談吐與穿着等,這些肉眼可以直接觀察的影響。但長相難以改變,還有甚麼可做呢?
《The Body Language Bible》的作者Judi James是一位行為學的專家,她提出了一些行動上的建議,例如:
1.挺起胸膛,令人覺得你有自信;
2.自然的笑容,令人覺得你開朗隨和;
3.自信有力的握手。
除了行為表現,有針對交友的研究指出,如果你的名字很容易發音,也會給人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我大致同意以上觀點,不過覺得也要「識做人」,讓對方覺得你「重視」他,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重視。怎樣做?
1.同理心:嘗試明白別人的意思,先聆聽,後表達;
2.對別人的觀點盡量認同,即使不認同,也起碼去了解對方的出發點;
3.欣賞別人的好處;
4.真誠和保密別人向你說的話,不要做大嘴巴。
很多人會說,「好感」其實是一種「緣份」。在心理學上如何解釋?你可能發現,當你初遇某人,對方會讓你在潛意識裏聯想起另一個你喜歡的人,即便最後發現實際上是不同,這種「投射」或正向的聯想已令你對某人有好感。或者,這正是所謂的緣份吧!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